(四川农村日报讯 方海平 特约通讯员 张枥)最近几天,南部县249名建档立卡贫困户格外开心,因为他们领到了三个龙头农企项目首次116万元的“分红”。
让贫困户当“股东”,获取“红利”的源泉来自温州市洞头区。1996年,温州市与南部县曾建立过对口帮扶关系;2018年,新一轮东西部扶贫协作实施,温州市洞头区结对帮扶南部县,探出一条扶贫协作的新路子。
资料图片
2900万入股3个农业项目
2018年4月,洞头区东西部扶贫协作挂职干部来到南部县。如何实现精准扶贫,让贫困户脱贫且不返贫?两地经过多方讨论、共同商议,适时推出了“补改投”扶贫机制。
所谓“补改投”,就是不再采用项目直接补助的方式,而是按照“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企业主体、群众参与、利益联结、保底保障”的原则,选择参与抗风险性强、收益可持续、扶贫精度高的龙头农业项目,洞头区帮扶资金全部由南部县农投公司代为持股,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按股分红,产权清晰。项目产生的分红统一纳入 “东西部扶贫收益资金池”,再统筹分配给全县贫困户,并优先考虑劳动力丧失或半丧失、残疾、孤寡、单亲家庭等贫困户。
2018年,南部县在洞头区的协助下,将3000万元扶贫款中的2900万元全部按 “作价入股”的方式投入3个回报高、见效快、风险低的农业项目,分别是:4300亩晚熟柑橘产业示范基地、5个生猪养殖场、300亩名贵中药材基地。
在生猪养殖场项目中,两地依托的是新希望集团在南部全域推广的绿色养殖。据介绍,新希望集团与本地龙头生猪养殖场进行保底无风险合作项目,回报率高达25%,合作期可达10年以上。在洞头区协助下,南部县农投公司通过遴选,择优选中5家运行良好的生猪养殖场;经过公示后,公司在每家入股100万元,并持有相应股份,采用现代化企业制度管理。
为保证扶贫资金投资阳光操作,凡有竞争环节的,一律引进竞争机制;另一方面,实行跟踪审计,全程监管,保障了贫困户的权益。
将扶贫款用出更大效益
“现在养猪场年养殖量5000多头,100万资金进来后,不仅缓解了资金压力,还能帮助到贫困户,这种模式真好。”被选中的火峰乡玄真观村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小飞点赞说,“现在更要努力干,养猪场承担着贫困户‘分红’的社会责任。”
“以前扶贫是送‘鸡蛋’,现在是送‘蛋鸡’!”县扶贫移民局局长谭必武说,洞头区的援川干部想法先进,落实起来迅速。以往,扶贫资金分配多用于村级基础设施建设,无差别的平均分配,扶贫转化效率低、精准性差,如今,量化入股,能够保证扶贫资金保值增值。
谭必武以晚熟柑橘项目为例算了一笔账,经过测算柑橘树的寿命为20到30年,4300亩一年能产生4000多万元的效益,可惠及4个乡镇13个贫困村贫困人口。县农投公司日常管理,县农牧业局定期跟进,县扶贫移民局和县财政局进行阶段性验收,三重管理保证了晚熟柑橘项目的安全。
据介绍,为确保贫困户稳定收益,两地创新“保底分红,稳定收益”机制,对有市场销售风险的项目,一律实行保底分红。以晚熟柑橘为例,项目未产生效益前,每年度按帮扶资金累计投入的3%进行保底分红,分红资金在每年度浙江帮扶资金中提前预留计提,汇入“东西部扶贫收益资金池”,分配给产业园内入股的政策兜底贫困户。
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推广,为南部的涉农龙头企业融入了现代化企业管理的理念,实实在在接触和感受到了资产股权的运作。“以前是自家做生意,土方法管管,现在是现代化公司管理,每笔账都要算得清清楚楚。”陈小飞说,去年,根据洞头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安排,他还和县内其他的农场企业主前往洞头学习,获益匪浅。
“补改投”精准扶贫机制,将扶贫资金注入县内龙头农企,让贫困户和龙头农企之间建立起利益联结机制,让他们成为脱贫共同体,以期实现产业扶贫资金的保值增值,帮助贫困户稳定、持续脱贫。
据介绍,自2018年4月以来,两地互访交流达17批次213人,召开扶贫协作联席会议2次,签订东西部扶贫协作协议共计19份,完成 “细胞”结对19对,互派挂职人员31人,洞头区支援资金到位3000万元,实施扶贫协作项目5个。主要数据性指标有5项超200%完成任务,占比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