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何晓洪 李海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眼下正是泸州水稻成熟收割的季节,泸州市江阳区分水岭镇董允坝村的袁双江今年在放养罗氏沼虾稻田里试种的高达2米的巨型稻也进入收割期。8月27日,笔者在现场看到,因养虾水深达1.5米不能机械作业,工人们穿着水衣先将田里的水稻割上岸,再用打谷机脱粒。
“今年是首次在虾田试种巨型稻。从目前虾的长势和收割的水稻来看,预计收入较往年每亩多收6000余元。”袁双江说。
种植在水中的巨型稻,水深达1.5米。受访者供图
算收入:“巨型稻+罗氏沼虾”增收多
董允坝村是泸州董允坝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核心区。2017年,在外从事多年罗氏沼虾养殖的袁双江返乡来到董允坝村,承包了200亩稻田饲养罗氏沼虾。罗氏沼虾个头大,可达200克,肉质鲜嫩。投放市场,批发价都卖到了40元/斤,且都是商家来田边购买。这几年,靠着养殖罗氏沼虾,袁双江年年赚得钵满盆满。
“养殖罗氏沼虾虽然增收多来钱快,但其水面空间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为虾遮阴也要靠种植藻类植物。”袁双江说,今年,为了让虾田获得更多的收入,他尝试引进了适合罗氏沼虾生长的巨型稻。由于是试种,同时探索巨型稻在虾田的种植经验,袁双江只试种了30多亩。
为了让巨型稻和罗氏沼虾生长互不影响,袁双江对种植稻田进行加高加固,并在稻田四周和中间挖了 1.5 米深壕沟。4月下旬,他移栽巨型稻秧苗,6月将孵育的罗氏沼虾苗放入稻田。由于这时秧苗已长高长大,虾已不能啃噬秧苗,1.5米深的壕沟又让虾子多了一个全新的生长空间……
历经4个多月的精心管护,袁双江的巨型稻喜获丰收,稻谷亩产量达到了2000斤(未烘晒),按某公司所签约收购(未烘晒)稻谷1.5元/斤计,可实现收入达3000元,除去700元生产成本,每亩有2300元净利;养殖的罗氏沼虾,因水深扩大了活动空间促进其生长,每亩水面虾子产量较上年增加了150斤,达500斤,按上年批发价40元/斤计,可实现收入2万元,除去每斤15元共7500元的养殖成本,利润达1.25万元。巨型稻和罗氏沼虾两项收入,每亩获利达1.48万元,较上年单一养虾每亩获利8750元,多收6050元。
袁双江种植的巨型稻。
看技术:“巨型稻+罗氏沼虾”要求高
“‘巨型稻+罗氏沼虾’这种立体种养模式,虽然增收效果明显,但投入较高,管理上的要求更高。”袁双江说,养殖罗氏沼虾的田块要种植巨型稻且要保证二者都能正常生长,必须在田里挖出1米宽1.5米深的壕沟,加高加固田埂,加上稻种、虾苗等,每亩稻田的投入在2500元左右。
管理上,在虾田里种植巨型稻,首先对株距和行距都有要求,巨型稻分蘖能力强(一株可以分蘖50株以上),株距和行距小了,罗氏沼虾就不能自由地在水稻丛里穿行觅食,会影响生长;若株距和行距大了,则影响巨型稻的产量。对此,袁双江巨型稻的株距和行距分别为60厘米和80厘米,为罗氏沼虾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
“巨型稻+罗氏沼虾”的稻田还必须有充足的水源保障。巨型稻因茎秆高达2米,抗倒伏能力弱。因此,水源有保证很重要。在大风到来前可向稻田注水提高水位,增强巨型稻的抗倒伏能力。大风过后又放水降到其正常生长水位。
针对水位深导致在巨型稻收割上机械派不上用场的问题,袁双江表示,今年他试种的是生长期为150天的巨型稻,明年将改种生长期为180天的巨型稻。推迟一个月,让罗氏沼虾收获后再收巨型稻,就可收割前放水至露泥,实现机械化作业,降低收割成本。
“今年试种‘巨型稻+罗氏沼虾’算是成功了,明年我要在适合稻田种植巨型稻,并向周边推广这一立体种养模式,让更多人实现粮增产、钱增收。”袁双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