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幽幽翠云廊,蜿蜒三百里,犹如镶嵌在广元市剑阁县金牛古道上的巨大翡翠。
打开四川生态地图,这样或深或浅的“绿色标点”散布全川。从海拔5千米以上的高原雪山到一马平川的成都平原,从川西明珠若尔盖湿地到诗意栖居的都江堰林盘,富集于乡村的自然资源,是生态福地,亦是旅游宝地。
为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摆脱传统路径依赖和粗放的发展方式,我省当下正深入推进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以提升乡村振兴的质量和成效。
围绕生态、生产、生活三大维度,乡村正逐步形成“自然—经济—社会”系统协调发展……
位于广元市剑阁县的翠云廊(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刘坤 摄
绿色生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诗意栖居——
山川起翠屏,秀水逐浪清,一幅幅天蓝水碧的美丽画卷就此铺开。
赖以生存的土地“变了样”,与之息息相关的农牧民、渔民也“换个活法”。
黄河流域生态治理下的若尔盖湿地花湖,已经实施了川西高原生态脆弱区综合治理、黄河上游水源涵养等15个项目。去年,花湖所在的若尔盖县,旅游总收入超16亿 元 ,游 客 达 223 万 余 人次。
随着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转变,黄河流域牧民的身份更为多元,他们成了环境管护员、向导、民宿主……
从草原过渡到四川盆地西北缘青川县,这里峰峦叠嶂,林木森森,是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腹地。几十年间,这片土地从伐木场变成自然保护区,再变身大熊猫国家公园的一部分,给当地群众带来更多增收机遇。
落衣沟村村支书杨勇盘算着,借助大熊猫国家公园唐家河片区的入口社区建设契机,提档升级农家乐,扩大特色农产品销售,让全村400多位生态搬迁村民的日子再红火一点。
在四川宜宾三江口,这里有长江冲击平原的自然地理优势,但也曾面临田块零散、排灌条件差等问题。从去年9月着手谋划,一年不到,江南镇万亩“旱改水”高标准农田项目阶段性成效显现。如今这里美田弥望,水稻机械化收割大幕已经拉开,无数增收致富密码将被这片土地上的村民们解锁。
不止于此,在传统的川西林盘聚落中、川南石漠化综合治理中,无不隐藏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存之道。
其背后,是促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配套制度发挥的关键作用。
蜀道古柏,或许就是中国林长制的源头。我省推行省市县乡村五级林长制,加强保护森林资源的责任落实和源头治理。此外更有五级河湖长制、五级田长制,以制度保障守护着万物共生的天府之国。
泸州市江阳区况场街道红山村稻田美景。 刘学懿 摄
农业生产,打响一场深入的生态革命——
立秋已至,眼下我省多地抢抓农时。在成都市龙泉驿区锦绣天府片区,4000余亩农用地采用高效节水灌溉设备,仅需 4名工人管护,节约用水30%至40%;广安市广安区粮田上空,植保无人机飞旋洒药,效率是人工的 100 至120倍,用药减少30%以上;在蒲江县寿安镇的“天敌工厂”,每年可生产20亿头赤眼蜂、90 亿头捕食螨,以虫治虫,大幅降低农药使用量……一些新技术、新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的同时,也践行着绿色生态理念。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农业生产的绿色生态是其中重要一环。
今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发展生态低碳农业,赓续农耕文明”。推进农业强省建设,就是要汲取农耕文化中“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抓手,推进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
随着绿色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理念逐渐深入人心,目前我省商品有机肥施用量每年已达200万吨左右,天敌昆虫以及植物性农药的生物防治技术普遍应用于农业生产。
同时,大力推动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记者从省农业农村厅了解到,今年支持金堂县等131个县(市、区)推广使用加厚高强度地膜750万亩、全生物降解地膜50万亩、统筹建设50万亩,减少地膜破碎残留土壤污染风险。目前,全省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保持在91%以上,高于国家相关规定指标。
在资源循环利用上,四川多地探索秸秆高效利用模式,除了科学还田,离田后的秸秆利用更趋于多元化,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探索绿色种养循环模式,畜禽粪污就近就地还田,粪污成为了种植户提高产品品质的必选肥料。
美好生活,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在乡村——
走进眉山市丹棱县齐乐镇龙滩社区,路旁草木繁茂,瓜果香扑面而来。
当地在农户家建设无动力五格净化池,对农村生活污水进行分散处理,使用寿命可达数十年。
2023年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提出,以小流域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重点,持续打好碧水保卫战。我省各地因地制宜,走出了各自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模式。截至2023 年 6 月底,全省 66.34%的行政村(含涉农社区)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
除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四川从垃圾处理、环境整治、厕所革命、道路绿化等方面全面提升农村环境质量,并积极推动农村能源建设。
按照近日印发的《四川省农业农村减排固碳实施方案》,将在米易县等5个县区示范农村开展可再生能源重点村项目;在凉山州西昌市黄联关镇黄水塘村开展零碳村镇建设;在绵阳市游仙区、遂宁市安居区开展户用沼气碳减排监测评估……通过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促进农村环境质量整体提升。
实际上,相较城市,健康低碳的乡村生活方式历来是乡村最大的优势与魅力。乡村的水、气、土等生态环境要素还需持续改善,增加生态宜居乡村吸引砝码,让更多村民尝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甜头。
同时还应看到,还存在乡村生态产业发展和增收效果不明显、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等问题。因此,推进农村生态文明建设还需久久为功,稳扎稳打。
“8·15”全国生态日,生态文明建设再启新征程。全社会应该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为抓手,让优美自然生态环境赋能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