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桂花 记者 李全民)一栋栋农家小洋楼点缀在绿水青山间,一个个特色产业园里果蔬采收正酣,满载农产品的货运车穿梭在玉带似的公路上……8月的利州大地,放眼望去,广袤的山野田间,一幅和美乡村新画卷在记者眼前徐徐展开。如何强农兴农,走好新时代乡村振兴路?8月7日,记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实地探访。
壮产业谋发展 农民腰包“鼓起来”
采摘、分选、套袋、装箱、配送……连日来,利州区龙潭乡金鼓村红梨产业基地1000多亩红梨迎来丰收。当地村民忙得不亦乐乎,纷纷感叹道:“自从有了红梨冷链物流集配中心,再也不愁鲜果存储、滞销等问题。”
“从零散种植到规模化发展,从摆地摊卖到订单销售,从屋里堆得愁死人到冷库里放心搁,利州红梨越来越有‘身价’了!”金鼓村党支部书记樊仕富乐呵呵地告诉记者,随着“龙头企业+经营主体+农户”产业发展模式的建立,红梨扩面种植带来的富民效应日益彰显。目前,金鼓村10亩以上的种植大户达20户,果园带动50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有3万余元。
发展产业是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水果产业的丰收仅是利州乡村产业振兴迈上新台阶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该区完成1.6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水产品产量达到2113吨,较去年同期增长了3.8%;蔬菜种植面积8万亩,产量19.63万吨,同比增长7.6%……
“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一区两带六园’都市农业发展布局,高标准建好龙潭红梨等6个万亩产业园,加快发展“优质粮油、绿色果蔬、生态养殖”等现代都市农业特色产业,不断夯实乡村产业振兴支撑。”该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树勋说。
共建共治共享 乡村环境“靓起来”
健身设施齐备的休闲广场、生机勃勃的现代农业园区、宽敞整洁的乡村公路……望着山腰间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利州区龙潭乡桃园村党支部书记徐清治感慨万千:“搬迁搬出新生活,我们村真的是越来越美了!”
在安置点一处约300平方米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池上,水葫芦等水生植物长得格外茂盛,微风吹过,没有一点异味。徐清治告诉记者:“以前担心人多污染大,现在按照安置点最多居住人口数量设计的两个人工湿地,完全能满足污水处理需求,池子中的水生植物不仅可以净化水质,还能美化环境。”
人居环境既是乡村的“面子”,也是浓缩着乡村文明的“里子”。近年来,随着农村乡村旅游产业的崛起,各地农家乐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生活污水排放等农村人居环境问题随之而来。利州区紧盯农村厕所、污水治理、垃圾运处三大重点任务,通过实施“厕污共治”,推动农村人居环境上档升级,受益的不只是桃园村。宝轮镇泥窝社区“联户生活污水处理罐+农灌还田”等治理模式,让家家户户实现了污水“全收集”。荣山镇中口村“厕所革命”整村推进,300户农户改厕改出新风尚……
“今年我们持续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扎实推进荣山镇和平村、大石镇安家湾村和河西街道白山村3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千村示范’工程,预计项目建成后,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将达79.76%。”利州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乡村治理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根基。据了解,下一步,利州区将接续奏响乡村振兴“进行曲”,完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高标准完成3个厕所革命整村推进示范村和750户无害化卫生厕所建设任务,让乡村环境“靓起来”、村民幸福指数高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