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祖其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罗敏 文/图
“出门就爬坡,山高石头多”,这是珙县山区的真实写照。这里石漠化突出、水土流失严重,种粮赚钱在过去几乎是想都不敢想的事。但是,今天不一样了。“按目前每亩收稻谷1100斤计算,签订单合同后每亩收入大概有1980元,比签订单合同前要增收500元左右。”曹营镇飞龙村村民左国伟说,出现转机,是因为和村供销社签了订单,收益比之前好得多。加上土地租金、务工收益和入股分红等,每亩有上千元的收入。
珙县稻米生产的重要基地——王家镇青山坝。
曹营镇水稻种植基地,海拔800米左右,这里林木葱郁、光照充足,再加上这里水稻生长周期比常规多 30至45天,泥土中富含矿物质元素锌、硒等,发展高山水稻的条件得天独厚。
然而,种什么?怎么种?长期以来,由于当地农民大多对市场行情把握不准或是“老天”不给力,辛苦一年后,收益微薄甚至入不敷出。为促进农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珙县把恢复和重建基层供销合作组织(乡级和村级供销社)等作为为农服务的抓手、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又一新阵地。
飞龙村供销社负责人余水说,最初,农户对订单农业并不认可,他挨家挨户上门争取农户签订单或是劝其将土地租给村供销社发展,但效果并不理想。“现在,看到签了订单收购合同的村民都挣到了钱,签约的人一下多了起来。”余水说,如今边界埂坎被拆掉,不仅增加了田面积,而且耕作、育秧、栽插、施肥、管理、收割、仓储等的集中度高,综合效益更明显。
以该村供销社为例,现已带动了1500户农户,超过4000人参与订单农业,种植面积从最初的75亩增加到了2万亩。稻谷收割后,村供销社转而规模化轮作或套种大豆、烟叶、蔬菜和养鱼虾等,至少增加一季收入。
据悉,如今,订单农业已在珙县风生水起。除了稻谷外,玉米、高粱、紫苏、茶叶、蔬菜、水果等亦纷纷成了订单农业的“香饽饽”。
“通过对农产品的精细化管理,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也获得明显收益,农产品质量和规模亦大幅提升。”珙县供销社党组书记张毅说,“接下来,珙县将不断培育和建强基层供销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全力搭建联农助农为农平台,全面推广‘供销社+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企业)+农户’订单农业模式。同时,进一步健全农户与新型主体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农村产业和集体经济发展,促农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