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肖光荣 穆江涛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8月6日,笔者走进泸州市纳溪区安富街道石龙村村民黄小琴家后面的竹林看到,她用尼龙网临时拦起来养山鸡的小院里,近百只大大小小的山鸡正在来回奔跑抢食。这些山鸡,大的已经饲养了8个月有3斤多重,小的约有1斤多重,喜得黄小琴连连说:“没想到将这房屋背后的竹林利用起来养山鸡,既方便了管理,又增加了一笔可观的收入。”
游客在农户庭院里喝下午茶。 陈扬 摄
与黄小琴利用庭院从事养殖不同,村民余世平将房前屋后的几分地利用起来种植时令蔬菜。“你看,豇豆挨着秋黄瓜,黄瓜挨着秋茄子,这黄瓜和茄子收了,我还播种一季菜秧。这几分地,今年少说也要带来3000元的收入。”余世平看着长势良好的蔬菜,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石龙村地处纳溪区城郊,近年来,该村“两委”针对地少人多的实际,为多渠道增加村民收入,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充分利用房前屋后发展“庭院经济”,将和美乡村建设与“庭院经济”相结合,因户施策,利用房前屋后林下地或闲置地,开辟种植“小菜园”“小果园”和养殖“小基地”,把“方寸土地”建成农村的“增收园”,让家家户户的经济收益连年递增。
在石龙村村民陈世清家的院子里,大大小小的蜂箱整齐有序地摆放着,成群的蜜蜂从蜂箱里进进出出。
今年72岁的陈世清老人,以前养蜂都是小敲小打,只有三两箱供自家吃。这两年,他看到经常有人来村里买蜂蜜后,便将蜂箱养殖规模扩大到了20个。“这两年,我在庭院里养的20箱蜜蜂虽然没有转场采蜜,但每年采蜜的产量都在100斤左右,按照市场价能卖到80元1斤,每年给我带来了8000多元收入,让我尝到庭院养蜂增收的甜头。”陈世清说,由于年龄大了,不能外出务工,一直以来只能靠种点庄稼维持生活,通过参与发展“庭院经济”,不仅拓宽了收入渠道,还大大改善了居住环境。
“今年村民发展‘庭院经济’的积极性越发高涨,占到了全村农户90%以上,高质量‘庭院经济’遍地开花,已成为农民增收和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石龙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谢健告诉笔者,今年,“庭院经济”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在他看来,发展“庭院经济”有助于合理利用院落等闲置资源,为家庭增加一份收入,还有助于汇聚和培育特色产业,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今年,石龙村“庭院经济”初步估算将给农民带来增收达100余万元。
“ 更重要的是,发展‘庭院经济’,村民因地制宜从事种植或养殖,满足了自己一家人的需求,本身就是降低生活成本、间接增收的一种方式,就是让村民凭自己的技能和劳力挣钱,让人人都有事情做。”谢健说。
“庭院经济”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石龙村广大村民都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如今,该村一个个农家庭院正变身美丽“新天地”、增收“聚宝盆”、激活乡村振兴的“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