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雷馨 何晓洪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今年春季由于持续干旱,导致不少地方又出现了旱情,个别地方甚至秧苗都无法按时栽插。然而,7月30日,笔者在泸州市江阳区邻玉街道漕溪村看到,这里稻田全部实现满栽满插,沉甸甸稻穗已笑弯了腰;窄窄的田坎上,全部是郁郁葱葱正在疯长的黄瓜或豇豆。
正在田坎上采摘黄瓜的雷清德高兴地说:“今年不仅我们的稻谷丰收已成定局,田坎上种植的黄瓜还要为我赚回1.5万元。这多亏了我们的村支书曾维宣。去年,他争取来了 15 万元完成了智能提灌站改造。”
漕溪村是邻玉街道出了名的旱山村,而就在该村的山脚下,却有一条名叫“倒流河”的小河蜿蜒而过,流入长江。面对这一情况,2004年,经过邻玉街道的积极争取,新建了一座提灌站。由于用水有了保障,村里的稻田年年都实现满栽满插。
然而,提灌站历经10多年的运行后,因设施老化,没有得到及时维修保养,原有的提灌设备在几年前就不能正常运行。特别是2022年泸州持续40多天的高温干旱,让漕溪村部分村民吃水都要靠送。
此情此景,让曾维宣心里很不是滋味。
于是,曾维宣向街道党工委办事处汇报并得到支持后,向江阳区农业农村局进行了书面申请,并请来了水务部门的相关人员现场查看。漕溪村最终被纳入了2021年江阳区智能化提灌站升级改造项目库中。今年3月,漕溪村智能化提灌站在经过近1个月的改造后开始运行。当汩汩的溪水从70米高的山脚注入早已干涸的春播田块时,村民脸上露出了开心的笑容。
“水不缺了,田块实现了满栽满插,但窄窄的田坎也应该利用起来。”曾维宣有了他的新规划。今年春耕开始后,在曾维宣的宣传引导和党员干部的带动下,漕溪村村民都纷纷利用窄窄的田坎做增收“大文章”。村民依托漕溪村地处城郊和交通便捷的优势,在田坎上除了种植大豆外,更多的是种上黄瓜、茄子、番茄和豇豆等时令蔬菜。
曾维宣介绍,漕溪村的1000多亩稻田共有田坎1500多条,适宜种植的1200多条,折合面积有100余亩。由于时令蔬菜生长周期不长,村民们都是种三茬,在早春蔬菜收获后,又种上一季秋豇豆、秋黄瓜;秋季蔬菜收获后,又种上一季冬萝卜和莲花白等蔬菜。今年尽管菜价略低于上年,但因是轮作三季,亩均收入可达8000元。一年下来,漕溪村村民靠着窄窄的田坎就将实现新增收入80余万元,全村人均增收近400元。
“现在用水不愁了,接下来漕溪村将继续发展‘田坎经济’,努力稳定漕溪村的粮食生产面积,真正让‘窄田坎’走出富民增收的‘宽路子’。”曾维宣满怀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