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巧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洪瑜) 7月21日,全省“鱼米之乡”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内江隆昌召开。截至目前,四川已安排资金2亿元,在30个县开展“鱼米之乡”建设,建成稻渔综合种养基地62.35万亩。全省稻渔综合种养面积达到494.4万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9.3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第四。未来,四川将推动“鱼米之乡”建设再上新台阶。
会议现场
近年来,四川聚焦“稳粮增收、以渔促稻”,创新建设以稻渔综合种养为主导产业的“鱼米之乡”,为全国保障粮食安全、促进水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四川经验”。尤其在“稳粮增效”方面贡献突出。主要表现为:“鱼米之乡”建设的稻渔工程设施促进了稻田蓄水和保水,为水稻栽插提供了充足的水源,有效解决了极端干旱天气下种稻缺水问题。另外,在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方面,稻渔综合种养提高了土地流转租金,调动了种粮积极性,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提供了新选择。
在优质稻米供给方面,“鱼米之乡”建设有效减少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农药使用量,有效降低稻田中重金属活性,为老百姓提供了更加优质的稻米。与此同时,“鱼米之乡”建设还增加了水产品供给,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度四川“鱼米之乡”核心区水稻平均产量超过 1000 斤/亩,粮食和渔业综合产值超过5000元/亩,比单一种粮收入高出2倍以上。另外,2022年川南四市(宜宾、内江、自贡、泸州)小龙虾总产量3.71万吨,占全省小龙虾产量(7.63万吨)的48.62%。川南早虾已成为水产产业发展的亮丽名片。
会议强调,各地要把建设“鱼米之乡”摆在保障粮食安全的战略高度部署,把“鱼米之乡”建设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高标准农田建设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等统筹推动实施,与道路交通、水利渠系、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文化建设等紧密结合起来;要以省级、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为靶向,集中连片规划布局稻渔综合种养建设,突出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建设,确保产业发展行稳致远。
会议强调,各地要规范建设稻渔设施,严格按照《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建设稻渔工程设施,避免稻田出现池塘化、非粮化现象,确保粮稳产、鱼增效;要因地制宜选择种养模式,川南地区要大力发展稻虾综合种养,在扩面提质上下功夫,其他地区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养殖技术,选择养殖品种和养殖模式;要强化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公司+专业社+农户”“专业社+基地+农户”等方式,通过供技术、供种苗、供饲料、供物资、供服务、保底收购价等模式,降低农民投入风险,增加收入,带动更多农户发展稻渔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