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金泉)近年来,青藏高原青稞年播种面积达57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125万吨至130万吨。其中,川西地区青稞年播种面积70万亩以上,年总产量达14万吨以上。
7月14日,青藏高原首届青稞产业高质量发展学术交流大会在甘孜州炉霍县举行。国内业界大咖云集,纷纷就加工、品种、品牌等献计献策,以促进青稞产业在广袤青藏高原腾飞。发力加工 提高效益
“青稞富含膳食纤维和生理功能元素,高含β-葡聚糖,可制作高附加值的特种食品,具有很好的市场开发价值,做好青稞的深加工与利用是一个充满希望的产业。”中国工程院院士、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研究员许为钢建议,“通过现代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助力产业发展,通过产业发展提升经济效益,通过提升经济效益惠及广大农民;要立足青藏高原,放眼祖国大江南北,集更多的智慧和力量,打造中国人喜爱的食品和品牌。”
西南大学教授刘雄认为,在青稞的加工方面,国内应重点开展低GI(低升糖指数)全谷物青稞产品的开发,提高青稞产品的适口性、方便性、商品性、多样性。通过物理、生物技术手段,提升青稞产品的健康功能,比如发芽技术、发酵技术、高抗消化性技术等。加强青稞的综合加工利用技术、麸皮、酒糟的综合开发。
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首席科学家张京认为,当前,我国大麦青稞已经从传统的以籽粒生产为主,逐步向“籽粒+绿苗+青饲+青贮+干青草”等多用途生产转变,我国大麦青稞需求量巨大。研发适合大众口味的新型食饮品及其加工技术,提高食用消费,可以解开高原高寒山区农牧民增产不增收的困局。选育新品 建立标准
“近年来,国内育成的青稞品种很多,食用、饲用、加工用的都有,但无论何种用途,都离不开产量、品质,而且不同用途的品种对品质要求不一样。”四川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冯宗云建议,“青稞品种今后的发展方向是选育专用品种,无论何种专用品种,在青藏高原上都应按粮草双高品种的目标来进行选育。此外,任何新选育的品种,都要进行栽培技术研究,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达到高产优质目的。”
西藏农牧科学研究院农业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唐亚伟建议,围绕青稞特色产业发展确定育种攻关目标,加强高寒早熟丰产抗旱适宜机械化青稞新品种选育、河谷高产多抗适宜机械化青稞新品种选育、优质专用加工适宜机械化青稞新品种选育、早熟高产复种适宜机械化青稞新品种选育、高生物量优质适宜机械化饲料青稞新品种选育。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研究员佘永新建议,青稞产业要积极建立现代农业全产业标准体系,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推动青稞“由卖原字号更多向卖制成品转变,实现产品增值、产业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