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近日,笔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徐家村食用菌产业园,智能温室大棚内,一排排褐色菌棒上,朵朵夏菇已悄悄地探出“脑袋”,工人们正忙着采摘。
“这是今年的第二茬香菇了,我们有148个大棚,四季不缺菇卖,订单销售有保障,今年力争实现产值3500万元。”提到种植食用菌的“甜头”,四川泽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香菇园园长刘洋欣喜之情溢于言表。从温室大棚到百姓餐桌,利州香菇如何实现从季节性生产到全年化生产的链式发展?笔者深入实地一探究竟。
资料图片
巧打“错季牌”一季菇变四季菇
“徐家村林地资源虽然丰富,但由于地处高寒山区,受低温影响,以前主打夏菇。后来,我们利用太阳能光伏大棚栽培技术破解了香菇不适宜在高寒山区大面积栽培的难题,让村子成为食用菌产业基地,品种从1个增加到3个,出菇时间也变成四季。”刘洋说,“利州香菇”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随着园区集“研发、生产、加工、销售”等功能于一体的食用菌全产业链的逐步形成,香菇园产能不断提升,效益可观,一根(袋)香菇菌棒的利润达 2 至 3元,可带动年用工量达7500人次,入园务工村民年人均增收3万元左右。
小小香菇,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鼓着“钱袋子”。“没想到在香菇园务工一年也能挣好几万块钱,守家挣钱两不误哦。”徐家村村民徐庭海乐呵呵地说。
利州区农业农村局干部余满春介绍,利州有30万亩青杠林,老百姓大都有种植香菇的习惯和技术基础。为解决香菇上市时间集中、产品“靠天收”、价格不稳定等问题,进一步激发村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该区打出“组合拳”:投资建设了1个以香菇为主导品种并辐射多个乡镇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加强新品种引进和技术培训,鼓励菇农巧打“错季牌”,形成“香菇为主、多菌种植”的发展格局;区财政每年拿出不同额度的资金用于食用菌主产乡镇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
目前,该区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已晋升为省四星级园区,香菇年产量达4800万段(袋),产品畅销成都、重庆、陕西等地。
走好“绿色路”产业链上收益多
清洗、脱水、搅料、分装……在广元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宽敞明亮的生产车间,随着机器手臂的不停挥舞,一瓶瓶香菇牛肉酱陆续从流水生产线奔向全国各大商超。
“公司依托利州区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优质香菇生产基地,通过‘公司+专合社+农户’模式与园区企业、家庭农场、种植大户、散户等签订供销协议,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广元吉香居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维龙说,近年来,公司每年加工处理利州香菇500余吨,主要产品为香菇牛肉酱,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城市。目前,公司有效带动园区新型经营主体发展香菇产业,吸纳本地及周边劳动力350人以上,实现年人均增收1.9万元。
农产品精深加工是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硬核举措。今年以来,利州区坚持绿色引领,加快创建绿色食品产业名城,着力构建覆盖从生产基地到消费终端的全链条农业经营服务体系,扶持吉香居等一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发出食用菌酱菜、休闲零食等多种产品,并纳入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监管。同时,该区坚持示范引领,以白朝乡徐家村等村为试点,辐射带动三堆镇、金洞乡等乡镇发展食用菌产业,约4200人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省委十二届三次全会提出,要推进产业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发展。下一步,我们将擦亮‘利州香菇’金字招牌,让更多村民在产业链上获益。”利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为促进香菇产业发展,该区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专班,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食用菌研究所加强“院地合作”,进一步探索从菌种繁育、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到副产物利用、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发展模式,让香菇产业成为利州乡村振兴的强力“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