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利州红栗”“利州香菇”都是地标产品——同是金字招牌,为何命运不同?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06-20

乡村名品新观察

点位: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

名品:“利州红栗”“利州香菇”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金泉 特约通讯员 郭桂花 文/图
  广元市利州区生态条件良好,历来盛产板栗、香菇。其中,“利州红栗”“利州香菇”成为利州区仅有的两个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早在10年前,它们就双双获得原国家质检总局批准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10年过去,这两个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的金字招牌,引领着各自的产业,走向了不同的产业发展命运。

未命名-1.jpg

“利州红栗”。 资料图片

“利州香菇”香益远

用好金字招牌 食用菌产业红红火火

利州区有着丰富的青杠林,以青杠木为原料生产的香菇,菌盖圆整肥厚、花纹自然、菌褶整齐、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自从有了“利州香菇”的金字招牌,利州区以香菇为主打的食用菌产业有了长足的发展。
  6月13日,在四川泽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菌棚,已开始出今年的第二茬香菇了,布满花纹的香菇煞是可爱。
  “今年是我们在白朝乡徐家村发展的第 3 年了。我们的148个棚,最开始只有香菇一个品种,现在发展到香菇、平菇、羊肚菌等3个品种,从而实现由季节性生产到全年性生产,一根菌棒的利润有2—3元。”公司负责人说,“我们企业关键是用好了‘利州香菇’金字招牌,把产品销到了成都、绵阳、陕西、重庆等省市。现在,企业一年都要用工 7500 人次,周围六七十岁的老农,一个人1年可挣2.5万—3万元工钱!”
  据了解,在“利州香菇”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之前,利州区以香菇为主打的食用菌年产量只有3000多万段(袋),而现在已年产4800万段(袋),10年间,产量增加了1800万段(袋),食用菌产业发展得红红火火。
  “全区的食用菌产业已形成了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大户、农户的模式。这主要是利州区物质资源丰富,有30万亩青杠林;老百姓也有种植习惯和技术基础;发展以夏菇为主的食用菌在山区的效益还是可观,每棒(袋)的利润有2元多;销售市场广阔,在成都、绵阳、广元等地都有销售。”利州区农业农村局干部余满春介绍,为了利用好“利州香菇”金字招牌发展食用菌产业,2017年利州区在白朝乡投资打造了一个以香菇为主导品种并辐射宝轮、金洞、三堆等乡镇的食用菌现代农业园区,其间积极争取园区项目支持建基础设施、改善生产条件,园区现已晋升为省四星级园区;2020年,又在金洞乡通过合作社建成一个菌种场,年生产30万袋菌袋,解决了前期的技术问题,农户只需直接购回生产食用菌即可;此外,2016年以来,该区财政每年也拿出不同额度的资金给食用菌主产乡镇,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每段(袋)可补助1—2元,激发了村民种植食用菌的积极性。
  余满春说,去年下半年以来,利州区农业农村局还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专班,与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接洽,探索“院地合作”,以科技支撑全区食用菌产业发展。

未命名-1.jpg

企业的菇棚出第二茬香菇了。

“利州红栗”还“红”吗

多种原因未扩面 这篇板栗“文章”怎么做
  6月13日,记者走进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白朝村“利州红栗”的主产区,一树树毛茸茸的带着清香的板栗花正在盛开,不时有蜜蜂穿梭花丛采撷花粉。
  “ 这个村集体的300多亩栗园区,是村集体流转老百姓的野生板栗园进行改良的。”白朝村村支书欧高全说,“ 我们是在2005年嫁接的,嫁接出来的板栗颜色红亮,比野生的板栗还红,而且,皮薄肉厚、糯性强、糖分足,后来我们就把改良的板栗叫做‘利州红栗’。”
  据欧高全介绍,“利州红栗”在5—6月为花期,9月进入成熟期,单果重达20克(野生板栗单果重只有几克)、单株产量50斤,1亩按70株计算,亩产量达3500斤,而鲜果价格通常可达4—5元/斤,平均亩产值可达12000—15000元,除去每亩1000元左右的除草、打药、修枝、刷干等成本外,效益是比较可观的。
  “全区现在有3个高改嫁接的板栗园,约3000亩,由1个村集体和1个国有林场在经营。区政府只要有钱就会投放一点到园区,用于管护和提升。全区大面积的板栗都是在野外散生的。”利州区林业局产业办主任张忠荣说,“全区的板栗面积最开始只有3万亩,2007年发展到了5万亩,并在2005—2007年对野生板栗进行改良,一直到获得‘利州红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之后,直到现在,全区的板栗面积都未有新增。”
  “红栗”在产业发展路上遇冷,张忠荣分析了几大原因:一是利州区现有的板栗已经饱和、能改良的皆已改良;二是板栗后期贮存需要的冻库等相关配套设施未跟上,后期市场波动也比较大,影响了老百姓发展板栗的积极性;三是种植板栗很“拴人”,而山区老百姓日常又没有多少田间活路,不大可能为了种点板栗而长期守在家里,宁愿出去打工;四是每个时期林业发展方向都有不同侧重。
  尽管如此,白朝村仍想方设法借着“利州红栗”的金字招牌做足板栗文章。
  欧高全介绍,全村有几百户农户养殖了数量不等的土蜂,在板栗花开时节,酿出了清香甘甜的板栗花蜜,卖价达到了80—120元/斤;村里还抓住邻村发展旅游的机会,于两年前举行了板栗采摘节,让游人体验采摘的乐趣,板栗鲜果卖到了8—10元/斤。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展“利州红栗”产业,村里正在思考。

点评
  地标产品就是土特产中的精品,也是农产品营销中的金字招牌。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酒好还要会吆喝”。尽管有了好的品牌,也需要市场的认可,同时还要有强有力的营销渠道。
  “利州香菇”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带动大户、农户的产业模式,保证了货源质量,形成了良好口碑,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而“利州红栗”要实现持续“走红”,还需进一步施力,让产品走进消费者的认知,赢得消费者和种植户的喜爱,为产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曾德国教授(西南政法大学地理标志研究中心主任)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