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刘佳
雅安地处蜀地西部,被誉为“天府之肺”。作为成都平原经济区的一员,它链接攀西区域和川西北区域,藏、彝民族走廊贯穿其中,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
目前,雅安正紧抓绿色发展引擎,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工程,建设民居美、产业美、环境美、生活美、乡风美的“五美乡村”,争创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市。该市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过程中有哪些具体举措?有哪些特色和亮点?12月10日,记者来到当地寻访答案。
强基础
立足绿色生态打造产业带
隆冬时节,石棉县宰羊乡坪阳村,圆润饱满的黄果柑已挂满枝头。村民苟年强组织了多位村民在自家果园内疏果、修枝。3年前,苟年强成立家庭农场,流转70亩地种植黄果柑,“今年仅线上线下销售鲜果,我们一家就实现了40多万元的收入。”苟年强对记者说。
宰羊乡有着 “中国黄果柑之乡”美誉,种植历史可追溯到数百年前。依托“有机农产品供给基地、生态农业采摘体验带”的发展定位,该乡黄果柑种植模式已从传统的粗放型、低价值向精细化、高品质转化。如今,全乡种植黄果柑逾6200亩,年产2000万斤,辐射带动当地果农1705户,人均增收9655元。
“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因地制宜打造了三条百公里百万亩生态茶产业带、果药产业带和果蔬产业带。”雅安市农工委主任李文峰介绍说,目前,三条产业带总长度达723公里,辐射带动全市建成487.7万亩特色产业基地,串起了795个幸福美丽新村,辐射带动全雅安90%以上的农村和农民发展产业。
“绿色生态是雅安的发展优势,我们将紧扣‘绿、特、精、新’四个字,以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为引领,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李文峰表示,雅安将进一步提升三条产业带建设,通过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积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强化农业品牌塑造。擦亮“蒙顶山茶”品牌,提升川茶第一品牌的美誉度和市场占有率,推动“雅安藏茶”成为中国黑茶领军品牌;聚焦汉源花椒、石棉黄果柑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塑造。另外,充分用好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品牌,深入实施“生态+”行动,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健康等产业深入融合,培育新产业新业态。
资料图片
补短板
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有妙招
今年11月,雅安市名山区解放乡高岗村探索实施的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 “高岗模式”,入选我省全面深化改革40个典型案例。
“依托生态本底,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市是我们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然而短板在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等农村面源污染问题亟待解决。”李文峰表示,正因如此,雅安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第一仗”来打,突出抓好农村垃圾治理、污水处理和厕所改造“三大革命”,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突出短板。
今年,该市完成了80个新村聚居点污水处理设施项目建设,并积极抓好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多措并举,以展现“天府之肺、生态雅安”的怡人画卷。
搞创新
基层治理亮点纷呈
12月8日,荥经县新添乡庙岗村村支书兼自管委主任詹良兵和其余几名自管委成员,来到该村新村聚居点的东边查看茶苗长势。一个半月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地,如今已遍植了7.2万株茶苗。
詹良兵告诉记者,庙岗村是“4·20”芦山强烈地震后,荥经县最大的新村安置点之一。新村建成后,原本的自建委变为自管委,作为村委会有益补充,与村委会相辅相成共同管理村内事务。
针对聚居点东边这片空地的利用,今年9月庙岗村自管委牵头召开了住户大会,讨论决定将这片土地作为村集体资产,用于发展经济茶园,“我们粗略估算了一下,茶园成熟后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收入。”詹良兵说。
推动乡村振兴,必须实现治理有效。去年,雅安市率先制定了《雅安市新村聚居点管理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关于新村管理的地方性立法,该条例明晰了自管委在新村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实现了新村管理规范化、治理法治化、服务社会化,为全国乡村建设与管理作了有益的探索,是雅安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创新之举。
放眼未来,雅安市站高立远,谋定而后动。上月,该市印发了 《雅安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这也是全省21个市(州)印发的首部市级层面乡村振兴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