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初夏,气温渐升。“近期收获的马铃薯不仅品质好,还卖出了好价钱!”5月10日,成都市金堂县清江镇双堰村的田野里,马铃薯种植户感慨,冬马铃薯在三季马铃薯中上市最早,效益最好。近年来,在好品种、好技术的加持下,马铃薯种植水平不断提升。
半个月前,四川省“十四五”薯类育种攻关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会在此举行。当时,白的、紫的、粉的、蓝的……颜色各异的马铃薯花下,埋藏着“金蛋蛋”,收获机驶过,一颗颗外形饱满的“金蛋蛋”破土而出。四川冬马铃薯收获序幕正式拉开。
项目组专家在观摩新品种新技术的落实开展成效。 受访者供图
现场
成都平原早熟品种4月上旬最先上市
当天,来自四川省科技厅、四川省农技推广总站的相关负责人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市农林科学院、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凉山州农业科学院等科研院所的50余位马铃薯专家参加了观摩会。
“省农科院作物所集成示范的‘冬作马铃薯双膜抗寒高效栽培技术’现场挖方测产结果出来了,三个点位鲜薯平均产量为3856.3公斤/亩,较当地农户传统种植技术亩增产16.2%。”省农科院副院长、省薯类创新团队首席专家潘海平研究员宣布测产结果。
马铃薯是重要的小春粮菜作物,在川种植分春、秋、冬三季,周年收获。其中,成都平原早熟冬作马铃薯品种于4月上中旬最先上市,5月进入大规模收获期。盆周山区春作马铃薯1月中旬开始播种,5月底收获。
“今年,冬作马铃薯效益非常可观。”国家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省薯类育种攻关项目课题负责人、省农科院作物所胡建军研究员介绍,按当前市场统一收购价3元/公斤算,亩产值为11569元,扣除每亩薄膜、种薯、肥料、农药、人工投入等成本3500元,亩效益超过8000元。
四川马铃薯因上市时间早、鲜食品质佳,与北方产区的同期库存薯相比,具有明显的价格及品质优势。打好品种、技术、机械等“组合拳”可助薯类产业更好发展。
“中早熟品种是‘香饽饽’。”胡建军告诉记者,本次现场观摩会为大家示范的是以脱毒早熟品种、播期调整、有机肥化肥配施、晚疫病预警综合防治、全程小型机械化为核心的“冬作马铃薯双膜抗寒高效栽培技术”,增产、增收效果显著,取得良好的示范效益。
前行
适宜品种提升我省薯类产业竞争力
当一株株土豆苗被拔起,出现在大家眼前的不只有“金蛋蛋”,还有紫色、红色的马铃薯。一旁,川芋系列、“宜薯1号”、达薯系列、彩色薯等系列新品种及省农科院作物所马铃薯育种圃系列新品系正为我省马铃薯发展描绘未来的蓝图。
中国是全球马铃薯生产第一大国。省农技推广总站旱作科科长崔阔澍表示,四川是全国薯类第一生产大省,也是西南地区最重要的薯区之一。筛选出适宜我省种植的马铃薯新品种,可有效提升薯类产业的竞争力。
为此,四川省“十四五”突破性薯类育种材料和方法创新及新品种选育项目组开展攻关,围绕薯类育种材料和育种方法创新、突破性品种选育、高效种薯(苗)繁育技术研发、薯类提质增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推广等深耕发力。
“十四五”以来,项目组取得了阶段性研究成果。
“资源收集与创制是新品种培育的基础。”胡建军介绍,项目组从国内外引进薯类资源250份,筛选出10份马铃薯抗金线虫资源、6份优异的彩色马铃薯资源。在马铃薯选育方面,“西芋7号”具有淀粉含量高、富含花青素、抗重金属吸附及产量高(3968.6公斤/亩)等优异特性,将成为四川自主选育的薯类新品种新秀。在甘薯选育方面,已创制出高淀粉、高胡萝卜素、高抗黑斑病等种质资源5份。
突破
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引领薯类生产
分子育种创新为新品种培育提供新思路。
“项目组通过大量研究,已鉴定到马铃薯结薯关键基因顺式调控元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突变该顺式元件,突变体材料结薯时间提前十天左右。”省农科院作物所薯作中心副主任唐铭霞副研究员表示,这为马铃薯熟性改良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此外,项目组已建立甘薯基因编辑平台,为甘薯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良繁技术是优质种源供给的保障。“项目组通过改进种薯繁育体系,单株结薯数提高12%,组培苗成本降低13%,污染率降低7%,种苗成活率提高到97%。”省农科院作物所副研究员王克秀告诉记者,其中,项目组育成的“绵芋1号”“川凉芋16”“川薯228”等8个突破性薯类新品种,在凉山、达州、南充、宜宾等地建立高效繁种基地8个,为我省薯类产区提供优质种源,可供应200余万亩薯类播种所需。
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夯实全省薯类优质高产基础。“通过集中培训、现场观摩和实地技术指导,组织专家技术人员多层次、多形式开展技术交流、培训,在全省开展新技术示范推广,扩大薯类主推技术的推广面积,增强薯类经营主体、农户对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护航全省薯类的生产。”胡建军说,“去年5月,在金堂开展的马铃薯冬作新品种、新技术示范,亩产达到5611.2公斤,刷新了四川省马铃薯冬作高产纪录。”
“过去两年,四川省薯类育种攻关项目组围绕全省马铃薯、甘薯产业发展,在科技成果、专利发明、论文写作、技术研发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省农村科技发展中心主任王敬东表示。
潘海平介绍,助力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项目组下一步的研究将聚焦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和新技术示范推广及人才培养等工作,发挥薯类产业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