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特约通讯员 张文良 记者 刘佳 文/图
5月,广元市利州区龙潭乡,万亩红梨产业园里郁郁葱葱。5月9日,一场“梨树认养”活动,让红梨园区再次躁动起来。
“这里环境好、空气好,交通也方便。等红梨成熟时可以约上亲友来采摘品尝最鲜的红梨。”亲手挂上认养公示牌,市民陈京胜乐不可支。
2022年,龙潭红梨产业园产值2310万元,辐射带动全乡农旅收入6300余万元。
一个农业乡镇,如何以“梨”为媒,撬动三产融合、助推乡村振兴?
游客在花间拍照。
“梨”为轴,画出三产融合最大“圆”
位于广元中心城区南边的龙潭乡,距主城区约11公里,既是广元城市“后花园”,也是利州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主阵地。
“我们在红梨树下还套种了大豆、甘蓝、芍药、矢车菊、五味子等,实现‘果蔬、果花、果药’立体式发展模式。”曙光村党支部书记程德强告诉记者,“套种”模式,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还丰富了产业形态。
以“梨”为轴,龙潭乡画出了三产融合最大“圆”。在红梨产业园周边,分布着大小农家乐27家,其中星级农家乐10家、民宿5家,年均游客约8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约3500万元。
每天傍晚,随着音乐响起,与万亩红梨产业园一墙之隔的四季绣湖畔音乐火锅,座无虚席。
“我们开发了农产品生产加工、旅游观光、研学实践、餐饮服务等多种产业,很受欢迎。”四季绣农庄老板胡晓全告诉记者,他的农庄年均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约400万元,带动周边农户 30 余人就近务工,人均年增收2万元以上。
万亩红梨产业园环线上,百亩矢车菊、灼灼芍药园、十里二月兰,汇聚成花的海洋,成为城市近郊游首选地。
“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我们背靠62万城市人口,着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起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农民增收。”龙潭乡乡长苟思告诉记者,今年“五一”小长假,全乡共接待游客39200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9.2万元。
游客在梨树上挂上认养牌。
“梨”为媒,带动特色产业大发展
“我们村共种植梨树1000多亩,10亩以上的大户就有20户。果园带动50名村民实现就近务工,人均年务工收入3万元。”金鼓村党支部书记樊仕富脸上写满了自豪,“因产业带动明显,我们村还被评为‘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
春赏花、夏摘果,已是龙潭红梨产业的“老黄历”了。如今,龙潭乡紧扣“建基地、优结构、搞加工、创品牌、拓市场、促融合”发展思路,在辐射带动全乡集休闲观光、采摘体验、农耕文化于一体的特色水果产业的同时,还不断围绕梨产业“扩面、提质、延链、增效”。
“我们正加快建设红梨标准化有机基地、红梨产业苗木基地和智慧梨园示范基地,并同步加快推进红梨产地初加工基地建设,推动红梨产业拓展初加工新业态。”金鼓村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的黄苍龙说。
“集体经济管护分红收入和土地租金收入加起来,家里年增收上万元。”说起现在的收入,金鼓村村民樊福点头表示满意。
刚刚落成的农业科技示范中心,也为红梨产业链条延伸插上腾飞的翅膀。该中心总投资732.1万元、建筑面积1000余平方米,含数字农业控制中心和现代设施农业展示、植物组织培养实验室等“六大主题”,将用科技手段支撑起现代农业发展,有效提升利州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和“利州红梨”的知名度。
“以红梨产业为基础,我乡紧紧围绕‘都市农业示范乡、全域旅游引领乡、研学教育样板乡、文化艺术精品乡、农村改革先行乡、宜居宜业和美乡’六大发展目标,全力推动龙潭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走好龙潭现代化建设新的赶考之路。”龙潭乡党委书记何兵掷地有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