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泸县:“当家人”坚守农业“芯” 制种富村 全村年增收300万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3-05-10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李骏 特约通讯员 曾佐然
  农时不等人,插秧正当时。5月4日,在泸县海潮镇红合村水稻制种基地的水田里,两台手扶式插秧机装载着一盘盘嫩绿色的秧苗在水田里小心翼翼地来回穿梭,将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绘就了一幅赏心悦目的画卷。

5e1b21d7243ddbf1965b5914fd8f7d71_%E6%9C%AA%E5%91%BD%E5%90%8D-1.jpg

插秧现场

瞄准制种产业“当家人”先行先试
  “机器插秧效率高。一台机器一天可以插二三十亩,人工一天只能插一亩。”正在田间忙碌的红合村党支部书记彭汝楷说。
  让人感慨的是,10年前,红合村还是个撂荒严重的村,而今,却已变成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
  变化从何而来?彭汝楷讲述了一段小故事。
  红合村是典型的农业村,耕地有2200多亩,其中,田就有2000亩,因劳力外流,水田杂草丛生,撂荒严重。彭汝楷先后当过兵、经过商。为了回村发展产业及照顾年迈的父母,2010年,在镇党委回引下,彭汝楷回村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最开始我也带领大家养过鸡、种过柚子,但都没成功。后来县上、镇上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培训,并邀请专家到村上来看,都觉得我们村挨到沱江,旱涝保收,非常适合发展制种。”彭汝楷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发展好了,既能解决撂荒地问题,群众又能增收。
  “制种是个新东西,接受度不高,村组干部便先行试种了30亩。”彭汝楷回忆说,由于第一年干没经验,亏惨了。大家都打起了退堂鼓,还有人埋怨他,“吃饱了没事干,让我们亏了这么多钱。”
  “我们再干一场,亏了钱,我一个人全部捡稿(负担)。”彭汝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又鼓起勇气跟大家说。第二年干算是有惊无险,平均每亩挣了近2000元。就这样有50多户群众跟着村干部一起又搞了100多亩水稻制种。

群众增收了产业干起来了
  “制种这个东西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技术含量很高,需要一个企业来支撑和带动。”实践中彭汝楷悟出这个道理。他前前后后联系了多家企业,最终和一家公司达成了合作。
  “我们种子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农户生产的种子由种子公司回收,解决了农户的销路问题。”该公司董事长吴厚谦说。
  干部带头干,企业提供订单,一般亩产能达到400斤左右,村民可以有3000多块钱收入——这让大家看到了希望。目前全村共有640多户的田地用来发展制种,面积达到了1200亩,培养了6个大户,其中的王定均原先在工地上打零工,回乡后搞了100多亩地制种,毛收入达到了三四十万元。
  “这些年,通过非农化、非粮化、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和产业带动等方式,我们村撂荒地基本没有了,产业也干起来了。”彭汝楷有些自豪。2022年,通过制种,全村群众增收了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了43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5万元。
  在红合村的示范带动下,水稻制种辐射到了海潮镇的龙塘、陈湾等村,全镇水稻制种面积达3000亩,年产优质水稻种子500吨,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市第一。
  “虽然当支书有苦有累也很平凡,但是事情干成了,我觉得很光荣。我将继续带领大家守住耕地,端牢饭碗。”彭汝楷说,群众在家能挣钱了,村里就能留住人了。
  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彭汝楷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泸州市委关于“东翼”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绿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