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范莉
“回去我首先要把我们合作社的财务理顺了。以前管理很粗放,今年刚刚升级为省级合作社,这次培训给了我很多管理思路。”返乡创业近10年的遂宁市船山区大农生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梁剑对记者说道。4月28日,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承办的“耕耘者振兴计划”合作社带头人第二期线下培训在双流结业。来自全省 10 多个市州的100多名合作社负责人,纷纷向记者展示学习笔记,讲述参加培训的心得。
路演现场。 受访者供图
此次培训采用专家授课、学员讨论和现场路演的形式。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潘海平、杨武云、刘永红等10位重量级专家和学者,分别向培训班学员宣讲了农业政策、发展方向、豆玉种植技术、农业机械运用等方面的内容。
“未来我国粮食缺口主要在玉米和大豆,将分别达到400多亿斤和7000多万吨,面临巨大挑战。”潘海平对我国粮食现状以及当前国家大力推行的“豆玉复合种植”背景进行了分析和讲解。
而四川省农业机械研究设计院新机具试制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梅林森则就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机械化关键技术和装备,从实操层面向与会学员作了详细介绍。
来自广元市和攀枝花市的8位学员,将学习到的大豆玉米营养关系、植保要点、收益核算等内容,通过表演的方式重新演绎。专家点评道:“你们的收益只是豆玉收益,可以考虑通过复种红薯等增加收益。”
“为了准备路演,我们小组讨论到晚上12点过。”30岁的青神县青械良源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徐范涛从事农业17年,曾经到日本学习经营模式两年,他表示,“这次培训围绕专业技术、合作社经营理念等做了详细生动的讲解,都是接地气的‘干货’。”
泸州市金硕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万昭玲还是传统酿造酱油生产家族企业负责人,她表示:“我们酿造手工酱油对大豆的选择非常特别,这次通过牟锦毅院长对现代种业的介绍才了解到,我省在大豆选育上成果颇丰。我打算试种一些大豆新品种,提升传统酱油的品质。”什邡市铭超农业发展公司负责人李亚冬则对农业生产出现的断代现象很是关注,在培训中,他看到了解决“断代”难题的方向,也看到农业机械化和仓储重要性,“我是90年的,干农业时间不长,这次培训‘涨知识’了。”
此次培训线上线下相结合,形成三农人才培训新模式。在线上,依托微信小程序形式推出“为村耕耘者”知识分享平台,面向两个主体——以村支书为主体的乡村治理骨干、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及家庭农场主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提供乡村振兴政策理论、乡村振兴100问以及农业生产技术等学习内容。部分带头人用问答的方式分享优秀案例,让更多的经营主体在平台上找到村情相似的地方实践。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据了解,2021年5月,农业农村部与腾讯公司签署“耕耘者振兴计划”战略合作协议,经过深入研究、精心设计和试点培训后,今年起将在我省全面展开该项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