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时不等人,插秧正当时。5月4日,在泸县海潮镇红合村水稻制种基地的水田里,两台手扶式插秧机装载着一盘盘嫩绿色的秧苗在水田里小心翼翼地来回穿梭,将一株株秧苗整齐地插入田中,绘就了一幅赏心悦目的春耕画卷。
干部带头先行先试
“操作手之所以小心翼翼地驾驶,是因为这次机插的秧苗是杂交水稻的母本秧苗。在田间机插时,还要抬起机身,跨越已经提前栽下的父本秧苗,以最大限度减少对父本秧苗的损伤。”泸县海潮镇红合村支部书记彭汝楷示范操作。
“机器插秧,排行比较均匀,距离比较均匀,深浅均匀,还有一个是效率高,它一台机器机械的一天可以插二、三十亩,人工一天只能插一亩。”彭汝楷介绍说。
“在10年前很多水田是杂草丛生,撂荒严重。看到这么好的良田荒废了,真心觉得太可惜。”彭汝楷讲述了红合村从撂荒严重的村变成如今的国家级杂交水稻制种基地的历程。
红合村是典型的农业村,耕地有2200多亩。其中,田就有2000亩。彭汝楷先后当过兵,经过商,为了回村发展产业及照顾年迈的父母,2010年,在镇党委回引下,担任了支书。
“最开始我也带领大家养过鸡、种过柚子,但是都没成功。后来县上、镇上组织我们外出学习培训,并邀请专家到村上来看,都觉得我们村挨到沱江,旱涝保收,非常适合发展制种,而且收益要比中稻高一倍多,每亩最高能达到3000元以上。”彭汝楷说,这是一个好机会,发展好了,既能解决撂荒地问题,群众又能增收。
俗话说,干得干不得,干部先晓得。“因为制种是个新东西,接受度不高,村社干部先行试种了30亩。”彭汝楷回忆说,由于第一年干,没经验,扬花授粉期没整住,亏惨了。大家都打起了退堂鼓,还有的埋怨他,“吃饱了没事干,还害我们亏了这么多钱。”
开弓没有回头箭。“我们再干一场,亏了钱,我一个人全部捡稿(负担)。”彭汝楷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又鼓起勇气跟大家说。第二年总算是有惊无险地干了起来,平均每亩挣了近2000元,就这样有50多户群众跟着村干部一起又搞了100多亩水稻制种。
引进企业助力发展
“制种这个东西看上去很简单,但是技术含量很高,光靠我们单打独斗不行,需要一个企业来支撑和带动。”彭汝楷悟出这个道理。
他前前后后联系了多家企业,最终和泰丰公司达成了合作,但是公司提了2个硬性要求:一是土地要集中连片,不能插花;二是核心区200米范围内不能种酒谷和两系稻。
“条件不多,但都非常困难:每家每户的想法都不一样,有的愿意流转,有的想自己单干,有的始终想种中稻。”针对这些问题,彭汝楷挨家挨户讲政策、算收益账,并动员亲戚朋友轮流做工作,做通一户就及时签订协议。就这样,流转了600亩土地。
“我们种子公司为农户提供种子、技术支持,农户生产的种子由种子公司回收,解决了农户的销路问题。”泸州泰丰种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厚谦介绍说。
公司给农户提供的服务包括种子和技术,种子包括父本种子、母本种子、药物等生产种子最核心的物资,技术包括父本好久播种、母本好久播种、好久栽插都由公司派人技术指导。生产出来的种子按合同约定,达到国家标准的种子公司全部负责回收。一般亩产能达到400斤左右,400斤左右老百姓就有3000多块钱收入。
带领群众做大做强
干部带头干,企业提供订单,让大家看到了希望。
“只要你回来,我们村集体全力帮你协调土地,并且可以提前垫付50%的流转金。”
“这样既在家门口把钱挣了,也可以把婆娘娃儿照顾了。”彭汝楷村两委一起,现身说法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水稻制种中来。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这些方式,目前全村共有640多户的田地用来发展制种,面积达到了1200亩,其中培养了6个大户,其中王定均,原先在工地上打零工,回引后种了一百多亩制种,毛收入达到了三四十万元。
“这些年,通过非农化、非粮化、乱占耕地建房整治和产业带动等方式,我们村撂荒地基本没有了,产业也干起来了。”彭汝楷有些自豪。2022年,通过制种,全村群众增收了30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达到了43万元,人均纯收入超过了2.5万元。海潮镇在红合村的示范带动下,水稻制种辐射到龙塘、陈湾等村,全镇水稻制种面积达3000亩,年产优质水稻种子500吨,面积和产量都是全市第一。
“虽然当支书很苦、很累、很平凡,但是事情干成了我觉得很光荣。我将继续带领老百姓守住耕地,端牢饭碗。”彭汝楷说。群众在家能挣钱了,村里就能留住人了。作为一个村的当家人,他也在用自己的行动践行市委关于“东翼”建设重大战略部署,发展绿色产业、助农增收致富,逐步向共同富裕迈进。(供稿:泸县融媒体中心 曾佐然 李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