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姜晓凤
4月21日,笔者走进威远县界牌镇花荷村看到,与以往不同的是,村民胡建国在村口就用14公斤废旧农膜,换了2公斤新农膜。他说:“旧膜换新膜,既省钱又环保!”
胡建国所在的花荷村,家家户户都种植鲜食玉米。为让玉米提前上市,他们采用覆膜播种的方式种植。过去,为节省投入,有的村民往往“一膜两年用”,甚至“一膜多年用”,“超龄使用”导致农膜回收难度加大、再利用价值降低。在很长一段时间,和其他地方一样,大部分村民把废旧农膜随手丢弃在土边,或直接烧掉。
村干部为胡建国裁剪新农膜
以胡建国家为例,他种了4亩玉米,每年要产生废旧农膜二三十公斤。全村种植鲜食玉米约1500亩,算下来,一年要产生废旧农膜七八吨!
“我们挑旧膜去卖,要走3公里路,一次好几十斤,只能卖几块钱,非常累,大家都不愿意干。”胡建国说。
“就地扔了,污染环境;拿去卖了,要挑很远,大家嫌麻烦……”花荷村党支部书记兰宗琴说,她和村干部不断想办法,宣传废旧农膜回收的必要性,甚至挨家挨户动员大家,将废旧农膜送去废品回收站,但收效甚微。
去年,中央财政地膜科学使用回收试点项目落户威远县。得益于政策支持,花荷村建起了废旧农膜回收点,村民在家门口就可以实现废旧农膜回收。
“原来地头到处都是烂膜,现在大家逐渐改掉了随便丢农膜的习惯,主动把废旧农膜送到村里的农膜回收点,包括打完农药的瓶子、包装袋……”兰宗琴说。
眼下是地膜使用的高峰期,今年以来花荷村已回收废旧农膜近300公斤,村庄主干道、田间地头环境卫生焕然一新。
“将废旧农膜回收后,我们将集中拉运至再生资源加工点进行处理。”威远县农业农村局有关股室负责人徐渊告诉笔者,该县已建立废旧农膜临时回收点3021个,全县148家农资经营门店全部设置废旧农膜回收桶,农民以旧膜换新膜,群众兑换热情高,有效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
以旧换新、就近回收,科学规范使用农用地膜,就是威远县破解农田“白色污染”困局的重要举措。“今年,预计全县将有500余吨废旧农膜得到回收处理,大大减少对环境和土壤的污染,真正实现资源循环利用,让田间地头更环保,农村田园更优美!”徐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