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凉山讯(通讯员 黄正洪)会理市太平镇羊喂水村属脱贫出列村,村级建制调整中,由原山包村和羊喂水村合并而成,面积36.5平方公里,下设8个村民小组,547户1605人,其中脱贫群众108户,监测户6户。在乡村振兴中,村党委聚焦“一核三治”,坚持组织、产业、人才、数字“四个”引领,推动基层治理走深走实。
俯瞰喂水村一角
一、坚持组织引领,建强基层治理“堡垒”。“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村党委坚持把组织振兴、村领导班子建设放在首位。羊喂水村现有党员101人,支部3个,常职干部4名,驻村工作队到村后,领导班子力量得到了进一步充实。通过规范运行“三会一课”,高标准开好“月会”,完善“三重一大”议事决策制度,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大调研活动,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发展共识。同时根据干部特长和能力进行合理分工,让每个干部都有事做,实现班子高效运转。常态开展交心谈心,加强沟通、消除“隔阂”、增进了解,实现村建制调整后形的合并到质的提升,达到了“1+1>2”的合并效应,全面提升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深度激发干部干事创业激情,建强基层治理“堡垒”。
田间地头听民意
二、坚持产业引领,提升基层治理“底气”。“手里无米,唤鸡不灵”。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有助于提升基层治理的信心和底气。村党委协同驻村工作队,加强调研,梳理出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一个支柱三个好”,即大力发展烤烟支柱产业,养好乌金猪、卖好“太平鱼”、做好“水文章”。指导群众发展烤烟4100亩,实现产值2000多万。争取各级财政资金近500万元,建成1300平米,存栏900余头的“高山猪养殖场”一个,裂腹鱼繁育中心50余亩。2022年带动群众就业20余人,实现村集体经济收入12万余元。村集体有钱了,修桥补路、访贫问苦的一些事自己就能办了,村党委说话有人听,办事有人跟,开展基层治理能力得到了进一步增强。
三、坚持人才引领,建强基层治理“骨干”。“上面千条线,基层一根针”。基层治理工作千丝万缕,但说到底,得有人去干,有人去做。村党委聚焦“队伍”建设,引育并重,建强乡土人才“蓄水池”。坚持在一线发现干部、历练干部、培养干部,从项目建设、护林护火、疫情防控等重大工作一线发现、培养后备干部5名。结合开展“干部回村绘蓝图”,召开座谈会6场,吸引18名“新乡贤”建言献策家乡发展。开办“村、组干部大讲堂”,倒逼16名村、组干部上讲台,提升能说、会写、善思、能干的本领。成立泰平鸿兴供销合作有限公司,承接建筑工程等业务,汇聚本村能工巧匠23名,建立“羊喂水村工程队”,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务工赚钱。吸引人才回归,赋能乡村治理,为乡村治理注入源头“活水”。
数字乡村助力基层治理
四、探索数字引领,丰富基层治理“触角”。引入数字理念,建设数字乡村。争取资金16万元,在村内主要公益设施、集体经济基地安装太阳能路灯70盏,建成集监控32个,终端10余个的局域网,平台建好以来,协助警方办理治安案件3起,在森林草原防灭火、防汛救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探索“党建引领+网格治理”,借鉴森林草原防灭火“十户联保”经验,加强党建引领,细化网格责任到人到户,充分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常态开展信访隐患和重大矛盾排查,及时化解和处理各种矛盾纠纷。自治、德治、法治乡村治理体系基本形成,村庄综合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
村内彝汉同胞团结互助,村容古朴整洁、乡风文明,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初具雏形。荣获2021年荣获全省合并村集体经济融合发展先进村,2022年全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大大增强,实现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