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唐世杰)邛崃市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关于移风易俗工作决策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协同联动、群众主体、试点示范,深入开展高价彩礼、人情攀比、厚葬薄养、铺张浪费等重点领域问题治理。积极推进乡村治理队伍网格化、专项治理行动制度化,移风易俗效能积分化、乡村善治氛围常态化,加快形成文明乡风新风尚。
一、坚持党建引领,网格化打造乡村治理队伍。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开展“双强双创”行动,综合党建、治理、服务全覆盖开展“双诺双评”活动,189个村(社区)党组织、2万余名村(社区)党员公开承诺,增强党组织战斗力。深化“微网实格”机制,明确“三联系”“五必到”“七大员”党员联户模式,实施网格党建“五个一”专项行动,组建一般网格党组织457个、微网格党小组3455个,构建网格治理积分体系。围绕党员干部、治理骨干、返乡人才等,实施头雁孵化等提能行动,开展“微网实格”治理、村庄文化讲解、民宿旅游等培训。2023年3月,“耕耘者振兴计划”邛崃市乡村治理骨干专题培训班顺利举办,120名学员通过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等形式,深入学习积分制、村民说事等内容,以分步拆解、现场展演等方式掌握公约制定技巧和积分运转机制,力争实现“培养一个人带动一个村”。
二、坚持协同联动,制度化统筹专项治理行动。制发《邛崃市关于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和部门任务,细化时间节点、进度安排,建立部门、镇(街道)联络员制度,定期调度进展,严格责任到人,协力推进专项治理。将移风易俗纳入《2023年全市农村工作要点》,与各类评比表彰、乡村振兴考核挂钩,形成齐抓共管良好范围。发动部门、镇村、微网格、志愿者等多方力量,进村入户摸排存在突出问题和群众苗头思想,引导群众破旧俗、除陋习、树新风。由镇村两级党委带领群众共同制定村规民约,民主选举红白理事会、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全市117个行政村均完善“一约四会”。2023年,孔明街道街道鼓励各村(社区)因地制宜制定《红白事参照标准》,累计引导群众缩减宴席规模4次、金额约20万元。
三、坚持群众主体,积分化激活移风易俗效能。推广桑园镇“小积分”激活美丽乡村生命力经验做法,结合“积分制”“清单制”探索实践,先后出台《邛崃市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为突破推广应用“积分制”管理模式实施方案》《邛崃市建立积分制体系深化“微网实格”治理工作方案(试行)》,引入“积分制+数字化”模式,发动群众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依托“微网实格”精细治理,构建“四三三”全域全员积分体系,细分“1+3”积分主体,建立正面、负面、禁止“三张清单”,完善评优评先激励、商品兑换场景、积分捐献共享“三种激励方式”,以“小积分”促进“大治理”,在78个村(社区)试点推进积分治理。夹关镇依托“川善治”小程序,完善村规民约、积分细则等模块,引导群众参与上报;临邛街道推广“积分制”管理模式,以积分带动村民厚养薄葬、勤俭节约等美德提升。
四、坚持试点示范,常态化营造乡村善治氛围。发挥试点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干部群众树立正确婚丧事办理观念,广泛开展治理农村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宣传教育,选取羊安街道界牌村等28个点位开展“推动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试点建设工作,3个村入选四川省第三批乡村治理示范村镇名单。深入开展“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道德模范、星级志愿者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健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联动机制,依托“文明兴蓉”平台,利用“老区新讲坛”理论宣讲、坝坝会、小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导群众向上向善,2023年已举行“老区新讲坛”“移风易俗”“文明婚俗”等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500余场,惠及群众1万余人。积极举办“成都文化四季风‧民俗闹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线上+线下”公共文化艺术活动5次,引导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