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文良旭 特约通讯员 周超文 文/图
“历经4年的管理,脱贫户以山坡地入股村集体公司发展的晚熟柑橘品种沃柑和血橙,今年已进入第二年挂果,不仅脱贫户的分红收入将实现翻倍,村集体公司家底也‘厚实’起来了。”近日,笔者来到泸州市纳溪区合面镇马桥村一队的晚熟柑橘基地,马桥村驻村第一书记张勇一边和村民忙着采摘柑橘,一边喜滋滋地说。
进园采摘柑橘。
山坡地入股 种植晚熟柑橘
马桥村曾经是省级建档立卡贫困村,2017年,在各级政府逾千万资金和项目的帮助下,实现了整村脱贫。此后,为了让全村的脱贫户能实现持续增收,同时盘活部分撂荒的山坡地,壮大村集体经济,2018年,马桥村集体资产公司在国家产业扶贫发展资金的支持下成立,村民以山坡地入股的方式加入村集体公司发展柑橘产业。共有30多个脱贫户将自家的山坡地共800亩入股村集体公司种植晚熟柑橘,其中沃柑种植了250亩,塔罗科血橙种植了550亩。
在马桥村的800亩晚熟柑橘产业园,笔者看到,20多个村民正在柑橘园里忙碌着,有的采摘,有的运输,有的现场装箱,个个忙得不亦乐乎。“以前因为劳力所限,我的这些山坡地长的是高过人头的杂草。现在山坡地入股集体公司,不仅有了稳定收入,我们参与到柑橘园种植管理,每天还有80元的收入。”脱贫户巫世会高兴地说。
据了解,马桥村同其他地方一样,近些年因为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留在村里耕种土地的都是留守老人和小孩,甚至有的农户全家外出打工,要么将土地托管给他人,要么任随山地荒芜,土地得不到有效管理,产出效益降低。
“现在,我们通过政府的产业扶持资金,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出路,通过脱贫户山坡地入股村集体公司,实现土地集中经营,撬动村里的土地资源,在确保脱贫户收益的同时,实现入股分红、风险共担、利益共赢。”张勇说,柑橘园今年是第二年挂果,虽然遭受去年干旱影响,今年亩产量依旧可达1500斤,按平均3元/斤计,亩收入可达4500元,除去1500元管护成本,实际亩纯收入达到3000元。
签订增收协议 脱贫户收入翻几倍
“脱贫户之所以乐意将山坡地入股村集体公司,是因为他们的山坡地收益年年有保障,无论遭遇天干还是雨涝,公司给他们签约了锁定增收的‘双保险’协议。”张勇介绍,柑橘从定植到挂果见效益要3年时间,而进入盛果期则需要4至5年时间,在这几年时间里,靠土地生活的脱贫户收益何来?旱涝都增收的“双保险”协议,解决了脱贫户的土地收益问题。
张勇说,所谓的“双保险”模式,就是脱贫户将山坡土地入股村集体公司后,柑橘挂果投产前,村集体公司每年以土地租金来“兜底”的方式给予他们200斤稻谷/亩的基本收入,保障其土地收益;柑橘挂果并进入盛产期后,柑橘所获收益除去管护成本剩下的利润,村集体公司与脱贫户按7∶3进行分配,即集体公司占七成,脱贫户占三成。若脱贫户所获柑橘利润低于200斤稻谷/亩,集体公司将按当年市场价给予脱贫户补足每亩200斤稻谷的收益,若每亩柑橘利润收益高于200斤黄谷,集体公司将按三成分配给予脱贫户,以此让脱贫户实现稳定增收。
马桥村4社60岁的多如均一家4口人有5亩山坡地,他将全部山坡地入股村集体公司。他算了一笔账:入股前,5亩山坡地都是种红苕,一年纯收入只有2000多元;入股后,5亩地不仅每年有1000元的土地收入,在集体公司的柑橘园里务工,他和老伴2个人的工资收入一年下来就有1.5万多元,如果加上分红,入股后他家的收入在以前基础上翻了几倍。
“我们这第一批将山坡地入股村集体公司的社员,充分享受到社员优先进公司果园务工的权利,让我们致富奔康的信心更足了!”言语中,多如均对未来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