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张书记,我们村有几户种植户樱桃‘讨不赢(四川方言,来不及摘)’了,你们来帮帮忙要得不?”
“咋个要不得!你等到,我喊几个得空的村民马上过来!”
这段对话发生在4月中旬的成都市东部新区贾家街道。提问的是该街道桂花村副主任张海燕,回答的是团河坝村党总支书记张宇。最近气温不断升高,龙泉山樱桃花游览潮刚刚过去,素有“春日第一果”美称的樱桃,赏果期转眼又至。不同村之间,种植户摘樱桃忙不过来时,总是相互寻求帮助。
“除了桂花村和团河坝村,水口村与卧龙村也很‘团结’。四个村子种樱桃、管樱桃的时候,也是一起学习、共同进步的。”樱桃树下,卧龙村党总支书记谢发金缓缓打开了话匣子。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个故事呢?
樱桃熟了,村民笑了。
“资源共享,能帮就帮一手”
比起低效竞争 不如抱团发力
若是找出一张龙泉山的地图,不难看出在地形上,团河坝、桂花、水口与卧龙四村是紧紧挨在一起的。由于相隔较近,四个村几乎同时开始发展樱桃种植。
“十多年前,村与村之间在销售樱桃方面,隐隐有竞争之势。”张宇告诉记者,那时,村民们只图快点把自家樱桃销售出去,偶尔会发生恶意拉低樱桃售价、为争抢客人发生口角的情况。时间长了,大家发现这些行为并不能为提高收入带来多少切实的效果,反而乡亲邻里之间损伤了和气。
低头不见抬头见,何必把关系搞得这么僵?四个村的干部、工作人员,不少都是一起长大的发小,他们决定坐下来好好谈。
不谈不要紧,这一谈,大家发现,虽然各个村樱桃种植面积仅有2000亩到5000亩,可加在一起就达到了1.2万亩。“万亩樱桃园”,在宣传的声势上便比原先“各自为政”时浩大了许多。
另外,各村海拔有异,樱桃可采摘时间略有一周左右的偏差(团河坝村与水口村始于4月初,桂花村始于4月中旬,卧龙村始于4月中下旬左右),“单干”时可接待游客时间都只有一旬左右,“抱团”时增长到了一个月左右。
比起低效竞争,不如抱团形成聚集效应。既然如此,何不如联起手来、试一试“抱团发展”呢?
就这样,各个村结束了“单打独斗”,开始“资源共享”。比如其中一个村开设了樱桃管养技术培训,其他几个村的村民也能一起“听一耳朵”;谁家的农药、化肥等农资产品好使,乡亲之间会互相推荐、绝不藏私;哪位种植户家里忙不过来了,即使不在一个村,村民也会“能帮就帮一手”。一段时间下来,先不说樱桃种得好不好,单说村里的氛围,就变得和睦了起来。
“东边摘果吃饭、西边歇脚住宿”
取长补短 让游客“留得下来”
放眼成都周边地区,春日里以樱桃采摘游为“卖点”的乡镇村落并不少。即使背靠龙泉山自然资源禀赋,拥有悠久种植历史,团河坝、桂花、水口与卧龙四村也并没有停下对于将樱桃产业打出差异化的理性思考。
“发展的方法与道理,我们心里都明白,但是无论是新道路的铺设,还是其他硬件设施的建设,都需要时间;而游客们的注意力却是转瞬即逝的。”谢发金和其他几个村党员干部心里的愿望很朴实,就是希望老乡们的樱桃卖得好、卖得久。
抱团发展樱桃产业不久,优势就开始显现出来。
以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的水口村为例,该村仅有一家民宿,有 30 间客房、60个停车位,游客接待能力有限。“一车外地游客在旺季来到该村,如果恰逢民宿客满,可能就直接打道回府了。”水口村党总支书记周利告诉记者,四村“抱团”后,遇到类似情况,村民会引导游客前往周边其他村落,“东边摘果吃饭、西边歇脚住宿”。
这种“双赢”的做法不仅把游客“留”了下来、增加了农旅融合营收,还充分利用各村有限的资源,为游客提供了最好的服务,邻村间互相帮助的行为也给客人留下深刻的好印象。
“谁家的柴火鸡好吃,谁家有毛鸭子、豆腐丝这些特色美食,我们都能‘跨村’推 荐 ,像 一 家 人 一样。”卧龙村樱桃种植大户张万先说。
去年,四个村产出樱桃超过2160万斤,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今年的樱桃果品更胜去年,预计今年的营收还会创新高。”张宇告诉记者,为了帮助种植户更好销售樱桃,四个村已就共同成立产销合作社或公司达成共识,不日将提上日程。
交通路线
▲成都出发:
成龙大道→龙泉驿→成简快速通道→成简快速通道贾家工业园区出口→贾家街道
成渝高速→石盘出口→石三路→贾家工业园区出口→贾家街道
第二绕城高速→贾家出口→贾家街道
龙泉柏合镇→环山大道→贾家街道
▲简阳出发:
成简快速→成简快速通道贾家工业园区出口→贾家街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