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继
传统村落承载着历史记忆,寄托着绵绵乡愁,延续着农耕文明。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六部门公布了第六批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落名单,1336个村落被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至此,全国已有8155个传统村落列入国家级保护名录。
保护传统村落,各地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自身实际,拿出务实举措,留住乡村传统风貌,让村落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走出一条兼顾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径。
针对基础设施问题,注重规划引领和修缮维护。2012年,住建部、财政部等多个部门启动实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建立了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制度。各地也相应建立了省级保护名录和市级保护名录。在岁月不断侵蚀下,一些村落的传统建筑破损严重。随着村民对现代化生活条件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一些传统村落基础设施难以满足村民生活需求。有的村民私搭乱建,破坏了村落的原有风貌,影响了村落整体风貌。对此,各地要注重科学规划,在不影响整体效果的前提下全面提升传统村落的基础设施。从国家层面到地方层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加大保护力度,最大限度满足村民生活需要,保持传统村落的原有风貌。
针对保护与利用问题,注重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保护传统村落、改善人居环境,既是为了保护传统文化,也是为了让村民的生活更幸福。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也是为了能让传统村落得到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按照土地管理法相关规定,农村村民一户只能拥有一处宅基地,如果村民住在破损严重又无资金修缮的文保建筑保护范围内,将陷入既不能建新房又搬不走的困境。破解这个难题,各地要结合村民实际需求,提出传统民居宜居性改造工作措施和技术路线,实现生活设施便利化、现代化。要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支持传统村落中符合条件的村民易地选址建房。传统村落保护不能僵化,要兼顾传统村落保护与村民改善居住条件的需求,因地制宜探索解决之道。从整体搬迁,到易地安置,从民宿开发,到鼓励“认养”等,各地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尽可能在保护传统村落的同时,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
针对农村“空心化”问题,充实传统村落保护队伍。无论是从传统村落保护,还是从乡村振兴来看,农村“空心化”成为了一个现实难题。保护传统村落,村民是关键。各地要采取务实举措,增强村民自觉保护村落的意识,激发村民保护村落的积极性。要挑选一些热心村民作为村落文保员或讲解员,也要为重点保护文物确定相关责任人。要积极开展传统建筑工匠调查,建立传统建筑工匠名录,培训农村建筑工匠,让传统村落保护技艺得以流传。要积极培育乡村新产业,靠传统村落的活化和利用想办法留住人,从根本上解决“空心化”问题。要多渠道筹集传统村落保护资金,按照文物保护基金会出资、项目资金和财政配套、产权人自筹资金的方式推进抢救式整修,减轻村民修缮负担的同时,调动村民参与修复的积极性。要把传统建筑保护纳入村规民约,不断提升传统村落保护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