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记者 樊邦平
初冬之际,地处南屏山脉的江安县江安镇红岩村雾气朦胧,青山下,一栋栋青瓦白墙的民居,鸡鸣狗吠之声不绝于耳。红岩村因有着百年古柿树而闻名川南,是当地乡村旅游的明星村。
但过去,红岩村却一度因交通不便、产业落后几乎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3年前,一个创意在此萌芽并迅速传播,引发了全村的改变浪潮。记者日前走进乡村,探寻改变背后的故事。
资料图片
脱贫遇难题百年柿子林带来新启示
一个贫困村,没有交通和产业优势,怎么脱贫?是砸钱搞大拆大建,还是因地制宜寻找切入点?对于红岩村而言,这是摆在村“两委”干部们面前的必答题。
“红岩村是省级贫困村,贫困户达64户249人。全村除了一条4米宽、1.8公里长的水泥路,其余通村道路泥泞不堪,村民出行相当不便。”3年前,驻村第一书记张洋上任来到红岩村,被这里的贫困面貌所震撼。
面对这么一个村,该怎么做才能实现脱贫?正当张洋和村“两委”干部苦恼之际,一个创意突然闪现。
红岩村地处丘陵岩区地带,属亚热带气候。村里绿树成荫,溪流淙淙,风景如画,尤其是600亩核心区古柿子林,颇有传统村落韵味。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真是守着金山饿肚子,何不依托600亩古柿林种植优质甜脆柿,依托丰富的天然生态林养殖林下土鸡,依托绮丽风光和人文景观搞乡村旅游呢?”换个角度看问题,村里的劣势变成了优势。明确了目标后,村干部们说干就干,经过一番梳理,一批批宝贵的旅游资源相继被挖掘而出,万家祠堂、一线天、甘岩洞、龙眼睛、雷打石等一批长期存在却从未被看到的人文、自然景观浮出水面。
“我们积极争取财政支持,修建了柿子广场,打造古柿科普园和千亩柿子产业园、红岩农耕体验园和青少年农家生活体验基地,以真实可触的农耕文化换起人们心中对土地的眷恋和乡愁。”11月14日,张洋向记者回忆说,红岩村的脱贫之路在那个时候终于找到了突破口。
找准发力点贫困村走上乡村振兴路
“是脱贫攻坚给我们带来了改变,感谢党和政府。”聊起红岩村的改变,村民万绍辉难掩心中喜悦。
年过五旬的万绍辉患有慢性疾病,曾经是红岩村的贫困户,和年过八旬的母亲相依为命。
三年前启动的精准扶贫行动,改变了万绍辉家的命运。
水泥路替代了过去的烂泥路,并通组入户;各类基础设施项目向红岩村倾斜,农房被修葺一新,贫困户住上了新房子;多品种的柿子树被引入,养殖大户进村投资,一个个旅游景点被打造出来了。在村上的鼓励和支持下,万绍辉找准了脱贫方向,带头率先发展起了优质甜脆柿,并成为了柿子种植土专家,曾经致富无门的贫困户们纷纷成为了农业产业的带头人……
“红岩村因为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再加上产业不旺,过去村民思想偏于保守,脱贫攻坚战役打响后,我们因村施策,综合分析了红岩村的特点,把准了这个村的脱贫之脉。”江安县发改局局长、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张云峰告诉记者,通过脱贫攻坚,贫困村迎来了机遇,但大量的资金注入也容易产生盲目上马项目的风险,这就需要转变思路,创新思维,因地制宜找准发力点。
2016年,富裕起来的红岩村举办了“江安首届柿子节”,当年便吸引了上万人参与,红岩村一炮而红,并成功获得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和宜宾市旅游扶贫示范村称号。2018年,“第三届柿子节”更吸引了超过2万人参与,为全村带来了20余万元的收益。
“当前我们正在加紧建设游客接待中心,争取明年将柿子节的规模办得更大,声势造得更旺。”张洋告诉记者,今年红岩村将正式摘掉贫困帽。等游客接待中心建好后,当地的旅游接待能力将进一步提高,届时红岩村将彻底建成乡村旅游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