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四川油菜种植面积连续20年保持增长,川产菜油不仅满足着本地消费者的用油需要,同时还向外省输出……”在日前举办的“天府菜油”首届院士专家大讲堂暨育种攻关成果推介会上,国家油菜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研究员吴崇友对四川油菜产业发展给出高度评价。
在吴崇友看来,四川在由油菜产业大省向油菜产业强省不断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存在技术瓶颈,例如油菜次生花问题、长江中下游冬油菜种植区普遍存在的土壤板结黏重问题等。围绕这些突破口、“深耕点”,他展开了题为《创新机械化技术装备 助力油菜增单产扩面》的主题演讲。
油菜终花后,叶腋内的休眠芽有可能重新生长,开第二次花,俗称次生花。油菜次生花的发生不但消耗养分、不能结实,还易使病害蔓延,影响菜籽产量。要想减少油菜次生花的发生,一般需要提前进行油菜高密度移栽种植。从2010年起,吴崇友联合相关科研团队开展技术攻关,研发油菜毯状苗高效机械化育苗移栽技术,通过提前在秧盘中将油菜苗育成“毛毯”,再用高速移栽机将“毛毯”切成块状栽插到田里,不仅克服黏重土质影响,实现了油菜高密度移栽种植、有效减少油菜次生花的发生,还突破了油菜传统育苗无法进行机械高效移栽的难题。
除了育秧栽秧,油菜生产上另一个机械化操作重头戏便是收割。我省常见的收割方式有分段收获法和一次性联合收获法,各自的优缺点都很明显:分段收获适收期长,损失率低,无青籽、品质好,籽粒含水率低,秸秆易还田,但两次作业直接成本高,作业过程拉长,便捷性差;一次性联合收获法的优点是便捷、灵活、小田块适应性好,缺点是损失率高,适收期短(3—5天),有青籽,影响优品品质。
对此,吴崇友建议“联合”与“分段”两法并举,根据田块大小、种植规模、气候条件等因素,因地制宜选择收获方式;在机收减损方面,土地应进行宜机化改造,采取智能化等措施提高联合收获机对作物的适应性,推广种植抗裂角、抗倒伏,株型紧凑的宜机收品种,并培养操作规范的机手,多方努力降低机械化采收损失。
在演讲的最后,吴崇友说出了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的共同心声:希望通过新的技术装备的创新和应用,破解油菜生产技术瓶颈,使我国油菜总面积达到1.4亿亩;希望在从业者共同努力下,力争早日将我国食用油自给率提高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