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山县龙门镇青龙场村幅员面积25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1640户4089人,党员114人。近年来,青龙场村依托特色种养和乡村旅游两大主导产业,在谋项目、兴产业、促发展上下功夫,推动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2022年完成“百万冲刺目标”,纯收入达174万元(2021年17.31万元),同比增长905.2%,带动200余人实现村内就业。青龙场村先后获得国家AAAA级景区村、四川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示范村、四川省乡村治理示范村、四川省四好村、四川省百强名村等荣誉称号。
探索抱团发展,推进项目联建共享
“化零为整”整合土地。在白伙组、上下场口组、张伙组和月溪组进行土地整理,打破组与组地域界限,“化零为整”盘活土地26.4亩,引进县文旅投公司,采取土地“租赁+入股”方式打造“鱼跃龙门”项目共同发展农旅产业,带动集体增收79.4万元。“飞地抱团”整合资金。争取中省财政扶持资金100万元,整合隆兴村、古城村、王家村产业扶持、集体自有等各类资金300万元,“飞地”隆兴村,评估认购星康源公司3栋养鸭棚,青龙场村占股35.8%,实现村集体年增收16.1万元。“村企共建”整合力量。根据龙门镇蛋鸡、葡萄、猕猴桃等特色种养殖业发展需要,村集体与钱记鲜蛋养殖有限公司、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共建发展平台。由公司、养殖大户、合作社为群众发展种养殖产业提供技术指导、帮助拓宽销路,促进全村新发展果蔬种植236亩;而村集体则为公司、养殖大户、合作社提供劳动力、种养殖大棚等资源,新增就业岗位168个,获得租赁收益48.05万元,实现产业提质、集体增收、村民共富。
拓宽增收渠道,推动发展多元融合
与提升治理水平有效融合。聚焦规范景区管理,改造青龙场村农贸市场,统一设置210个摊位并对外租赁,80家农户入市经营,带动110人村内就业;将张伙闲置停车场提升改造为智慧停车场,新建充电桩10个、一般停车位170个,既有效整治占道经营、以路为市、乱停乱放等问题,又推动村集体增收33.5万元。与产业发展有效融合。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以县属国有平台公司落地发展为契机,与公司合作打造集示范、观光、采摘为一体的果蔬良药种植示范基地。利用51亩低效益集体大棚、22亩闲置土地入股国有平台公司,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及生产销售,种植白芨、黄枙子等中药材78亩,套种高山娃娃菜、油菜等生态果蔬78亩,实现集体经济年收益17万元。与市场趋势有效融合。注重分析市场需求,推动集体经济主动对接市场、融入市场,成立集体经济下属公司——芦山县聚兴管理有限公司,围绕项目建设、劳务输出、综合服务、其他经营4大类业务开展自主经营管理,为辖区村民提供就业岗位76个,实现村集体增收20万元。
推动产业“造血”,加快实现村强民富
建强堡垒促发展。把人才和组织建设抓在手上,大力回引餐饮、民宿等行业致富带头人7名,电子商务、中药材种植等技术人才5人,夯实发展人才支撑。成立“乡村旅游产业联盟”党支部,聚集16家在村企业、电商、民宿、餐饮等党员,通过支部优化服务强化保障、同行交流学习共同发展、跨行资源共享补链供需等方式,实现各经营主体在市场、资本、技术等方面互补互促。立足优势强产业。立足龙门镇“观光体验·文旅融合”片区发展定位和农旅特色产业发展优势,通过项目推介、以商招商等方式,引进“农文旅”方面的龙头企业,集体以土地资金入股合作、企业负责经营管理,共建“锦绣田园”“龙兴之野”等田园观光项目,配套发展餐饮、民宿等业态,拓宽延长农旅融合产业链。打响品牌助增收。依托“龙门古镇”AAAA级景区优势,聚焦“吃住行、游购娱”创特色、树品牌,打响“龙门花生”“生态果蔬”品牌,李二哥纸包鱼、龙门山庄等登上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知名度和影响力有效提升。2021年,青龙场村举办“菜花节”“花灯节”等民俗文化活动5场,接待游客12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8310万元,有效带动集体经济发展,群众实现致富增收。(供稿:芦山县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