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张文良 文/图
千年月坝,蜀道名扬。山林苍翠,万物生长。风起舞,云徜徉,黄蛟山上好风光。叹昔日山高谷深,路崎岖,出行难。三分薄坡地,两分望天田,半间茅屋遮愁颜。
今逢盛世,月坝换新颜。家家新房俏,户户有庭院,星罗棋布缀山间。土地整饬,道路通畅,歌声飞扬童叟乐,疑入桃花源。
更可喜,乡村振兴发展,人文与自然和谐,产业与资源共生,民居与环境相融,成景成业,更兴更盛,绿水青山换来了“金山银山”。
花香满月坝。
壹 世外桃源 田园人家
广元城西,四十公里。沿新修公路前行,过河,再过河;翻山,再翻山;转弯,再转弯。停下来,呼口气,再停下来,深吸一口气。人像变了个人,眼睛清凉起来,肺叶开始自由散开,身子高大起来,头似乎要顶破了天,伸手即可摘下一片云,除了树还是树,除了花还是花。这,就到了广元市利州区白朝乡,一个离月亮最近的地方——月坝。
云漫千山,雾起万峰,山天相接处,碧空如镜。低头漫步,一望无垠的草甸上,各色小野花星星点点,俏皮地摇曳一片,忍不住躺在松软的草甸上,舒展一下疲惫的身躯,呼吸一点泥土的气息,独赏原汁原味的高山草甸,让整个身心浸在一片深深浅浅的绿色之中。闭上眼,阵阵风儿带着山林呼出的气息,沿着山谷拂过脸颊,不禁贪婪地大口大口地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任思绪无边无际地去漂流……
“快黄快割,擀面烧馍!”耳畔传来声声布谷清脆的吟唱,这懂得四季农时的鸟儿,忽然让这千亩旷野充溢着乡村的灵气。起身走近月坝,宁静之中,生机盎然。青瓦白墙红檐的农家新居错落有致,房顶炊烟袅袅,丝丝玉米棒子的清香不时滑过鼻翼;牛儿悠闲地嚼着青草,小狗在新翻的地里撒欢,三三两两的村民正在劳作,笑语声洒落在明媚的阳光里……
“月下蛟龙当空舞,坝中锦雉绕云飞。”海拔1917米的黄蛟山雄踞月坝西侧,如婷婷少女深情凝望这片广袤的热土。
有人说月坝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也有人说其形似树叶,应称为叶坝。当地村民说,是黄蛟龙因不忍这里的人们受干旱之苦,不惜冒犯天条义为村民降雨却被玉帝所囚,它奋力抗争腾空而起,月牙形沼泽地旁突然山崩地裂,耸立起一座高山。后来人们为了纪念黄蛟龙,就将此山命名为黄蛟山,将其旁的月牙形沼泽地命名为月坝。
无论月坝形似何物,名从何来,皆以天地造化感念,成就如此人间仙境,世代养育着月坝儿女,让他们在此耕作放牧,生生世世繁衍不息。
闲谈间,饭菜端上桌。一壶地道老鹰茶,几盅苞谷荞麦酒,三四盘野菜。农家饭食,不在味之精妙,在山,在水,在人家……
晨曦中,农家炊烟氤氲。
贰 云生月坝 诗画山乡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云在月坝,风在月坝,时光在月坝。从高山湖泊,到高山沼泽、高山草甸、高山湿地,再回到湖泊草甸。走了一圈,走出了斗转星移,走出了沧海桑田,走出了一个隔世人间。
亘古不变的,是那云,那风,那月,那山,更有那一汪湖水。
徜徉近月湖,心有结庐境,耳无车马喧。恍若世外仙境,顿抛城市喧嚣和世俗烦恼,真正体验到清静、纯美、超脱的生活真谛。
水流在水里,风淡淡地吹着风,一亭翼然临于静谧的湖上。名曰近月亭,近月亭的静,一半是水,另一半是岸,一条曲径小桥将亭与岸连接起来。
亭因湖而雅,湖因亭而幽。春夏至,野蜂飞舞,百鸟啁啾。秋冬时,层林尽染,霜叶飞花。
闲暇时,邀三五好友,亭中小憩。不谈文章,文章已摆着呢;不谈人生,人生还走着呢。就这样,围木凳石几,坐一坐,坐两袖清风,坐一杯清茶。抑或独立湖畔,听花开谢,看云舒卷,还有远山和远山的落日、飞鸟、古树……
民宿“正月十五月光大院”坐落在近月湖畔。傍水而居,缘水而兴,是人类的选择。正是这汪静谧的湖水,养育了山里的人家,在这片沃土上繁衍生息。
山泉叮咚,流过月坝老街,汇进十里麻柳长廊,将千年月坝淌成了诗画山乡。
老街白墙、灰瓦、青石路依旧,只是不见了骡马,多了熙来攘往的游客。巷里不时飘来的酒香,是月坝村几代人的生活记忆。老街的泉水,如同更漏,滴滴答答,流进家家户户的柴米油盐酱醋茶,年复一年滋润着老街。
这方遗失在大山深处的净土,曾是昭化到七佛货运通道上一个重要的交通驿站,旧时的骡帮是这条路上一道清脆悦耳的风景,茶叶、烟丝、糖果、布匹、盐巴,生活家用一应俱全。因骡帮的定期到来,所以就有了老街赶集活动。相传在唐朝时期,乡人为方便出行,减少雨淋日晒,便沿溪成行栽种麻柳树。另还有一说,唐明皇李隆基为了治疗杨贵妃头疾,而下令栽种的麻柳树。
经过千年的滋润生长,当年沿溪种下的麻柳树全部存活下来,长成郁郁古树。潺潺麻柳溪,见证着古道上的人来人往、悲欢离合。
“月是月坝近,树是月坝密,水是月坝甘,人是月坝寿”。月坝,历来被看作是一方福泽之地,外人到此,总会带走一梢麻柳枝,象征带走长寿与好运。
叁 年轻人回来了 村庄更美了
“月坝李子坝,苞谷纽子大。吃的洋芋果,烤的疙瘩火。住的茅草窝,出门就爬坡……”一首世代传唱的山歌,道出从前的几多艰辛与无奈。
月坝,这个长期被外界视为穷山恶水之地,山外的女孩谁也不愿嫁到这里,村民只有把儿子“嫁”出去,留女儿在家中招赘女婿。
苦苦挣扎的月坝,一度愈加举步维艰。年轻人流失、劳动力流失,任由村头古树苍翠成荫,辛夷花怒放,苔藓爬满屋顶,却再无从前的人声鼎沸……
“战天斗地脱穷帽,不等不靠奔小康”,如同一声春雷,唤醒了这片沉睡的大地。
新建17公路的宝白路,将原来走出大山需 3小时的车程,缩短到15分钟。打通一条路,不仅盘活一片山,更富了一方民。
“燕子回来了,年轻人也回来了。”进山有了“高速路”,游子纷纷回归,山村的天地是留给他们的。年轻人返乡,汗水一洒,山村岑寂的样子,变了。
袋料香菇、椴木银耳、地栽灵芝,这三样高山食用菌,让村民挣到钱,富了!有了养菌棚,土地也不再沉默,四季都会歌唱。大棚里,采菇的妇女,脸上漾着笑。她们心里有数:运到城里,准能卖个好价钱。
“月坝有个香子岩,婆娘娃儿穿草鞋。出门一声山歌子,进门一背桦子柴……”每当夜幕降临,正月十五月光大院篝火熊熊,滋滋流油的烤全羊,乐观豁达的山歌,伴着铿锵的锣鼓点,再次在黄蛟山下沸腾。
中国十大乡建探索奖、全省百强名村、乡风文明十佳村、全国最美森林小镇100例、森林康养基地、四川十佳生态宜居村……在乡村振兴中,先行先试的月坝,始终坚持“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月坝就是那一抹心间的乡愁。
邀明月,和清风,再把月坝看。苍山翠,溪水潺。青瓦木楼,月坝村,卧山间,宛如明珠嵌,宁静且悠远。游客中心、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农夫集市、公共服务设施全;千亩食用菌产业园,产销两旺;农旅融合,扛着锄头,洗脚上岸,黄蛟山下谱新篇。更兼生态康养、乡村振兴示范,月坝的明天,风光无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