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从资阳市安岳县向北,记者驱车来到了遂宁市安居区——这里是我省红薯产业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区域。“今年红苕漂亮,大小、颜色都很不错。”11月24日,安居永丰绿色五二四红苕专业合作社(下文简称合作社)理事长李远林在位于会龙镇粉房村的基地里,指导工人分装红薯。
从基地往里走,生态储藏窖中整齐放满了一筐筐1个月前收获的红薯,它们在当地有一个响亮的名字:“524红苕”。这是遂宁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因“5月栽种、2两一根、4寸种植间距”而得名。
今年,会龙镇的两个村新复垦撂荒地680余亩,在高温干旱天气的影响下,仍然实现稳产增收。据测算,较此前800公斤左右亩产,大约增产300公斤。这背后,有哪些成功经验?
粉房村红薯种植基地。廖锦辉 摄
套作+良种
在复耕地上种出产量和效益
“最开始对收成没有太高预期,当时预估第一年收成能有正常的70%就很好了。”回想起今年年初帮着把680余亩撂荒地开垦出来的场景,当看到今年的红薯产量时,会龙镇唱龙村村民王昌俊依旧不敢相信。
土地撂荒后,地力有所下降,而这里的复耕地为何能增产?“524红苕”基地“破题”的高招即是套作和良种。唱龙村的“524红苕”产业基地采取了红苕间作大豆的模式,提前留好行距,5月下旬插薯,6月点播夏大豆。
“红苕的藤蔓沿着地面延伸,不会与大豆争夺空间和营养,从而实现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双提升。”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基地种的是遂宁特有的“524红苕”品种,但红苕种植过程中容易受到病毒侵染,没几年就会出现种性退化的情况,品质、产量逐年下降。“我们现在掌握了种植‘芯片’,也就是红薯的脱毒快繁技术,这一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李远林说。
“脱毒快繁技术,就是利用病毒在植株体内分布不均匀,在茎尖分布较少或者不存在的特点,取下植物茎尖进行植物组织培养,从而获得大量健康的脱毒苗。”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省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谭文芳告诉记者,通过脱毒苗可实现品质大幅提升,每亩增产20%至30%,亩均增收1800余元。
在基地的524红苕脱毒快繁组培室里,架子上整齐摆放着装有小苗的透明瓶子。瓶子内,便是李远林口中的“芯片”。这是合作社与省农科院“牵手”的成果之一。“省农科院协助合作社建立了组培快繁实验室,并定期下派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生产,为合作社培养专业脱毒种薯技术人员。”省农科院生核所副研究员屈会娟介绍,去年6月底,组培室建成投用,“524红苕”得以进行自主脱毒快繁。
“在专家的指导帮助下,组培室培育出10万株脱毒苗,满 足1500-2000亩的红苕栽种,用于今年红薯栽种。”李远林说,专家团队的技术支撑,为提升524红苕品质、产量打下基础。
基地红薯收获。刘作鹏 摄
蓄水池+引水渠
让红薯勇敢应对高温干旱
今年8月的高温干旱天气,让李远林更加意识到水利设施的关键作用。
基地进门处,一口蓄水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老农常说,有收无收在于水,多收少收在于肥。在年初整治撂荒地时,基地投入100多万元修建完善蓄水池、水渠等基础设施。”李远林介绍,基地坡顶还建有一处大蓄水池,顺着水渠而下,聚集的雨水便可到达田边。像这样的蓄水池,“524红苕”产业基地共有26口,排洪引水渠3800米,在抗旱时发挥了大作用。
“26口蓄水池,容积大概在1.4万立方米。遇到干旱时,水渠灌满水,再用移动喷灌设备浇灌田地。同时,我们还加强了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会龙镇党委书记蒋志军介绍道。
水渠在干旱时用于抗旱,在雨水较多时用于排水。“红薯、大豆均是旱地作物,排水不畅易造成渍害,烂种缺苗,田间排水畅通,土壤含水量适宜,才有利于红薯和大豆生长。”李远林说。
“当地的发展模式值得借鉴学习。”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加工室主任、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赵海表示,在7月、8月连续高温干旱天气下,四川夏玉米、大豆产量受到一定影响,红薯作为一种耐瘠薄和干旱的作物,在遂宁、绵阳、南充等地依旧取得稳产和高产,发挥了红薯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的重要作用。
如今,经过一个月的地窖窖藏,这些红薯即将送往百姓的餐桌上。正在分拣装箱的村民代明珍告诉记者:“现在良种、良法、良田配合,种地越来越专业和精细化,收入越来越好,大家越干越有劲头。”
“红薯正逐渐成为遂宁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安居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遂宁“524 红苕”以会龙镇粉房村现代农业甘薯产业技术示范基地为核心,按照统一品种、统一标准、统一包装和销售的模式,带动和辐射了遂宁市20余个乡镇、68个村、1.86万户农民种植“524红苕”3.86万余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