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初冬的遂宁乡村,晨雾缭绕,像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对遂宁市民张先生来说,到乡村感受田园风光是周末最好的选择,“听说大英县卓筒井镇的宋井桃源不仅有自然景色,还有文化内涵,就带家人一起来体验一下。”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近年来,大英县卓筒井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依托万亩桃林产业和千年宋井盐文化等基础优势,打造农文旅融合型全域乡村旅游目的地,将乡村旅游发展融入乡村振兴。
中国宋井桃源乡游第一村 (张昌明 摄)
产业为基
万亩甜桃促增收
11月25日,走进大英县卓筒井镇为干屏村,种桃大户谭斯列正在地里为桃树修枝。“将生长不良的枝叶剪掉,有利于桃树过冬和明年的生长。”谭斯列告诉记者,每亩桃树产量在3000 斤至 4000 斤,经济效益不错。
为干屏村是远近闻名的桃产业大村,已发展“中油 5 号”“加州早甜”“加纳岩”“脆口香桃”等特色优质桃果20余种。目前,该村有2300亩优质甜桃产业,在去年桃果产量有 3200 余吨,产值 960 余万元,果农人均增收2830元。
为干屏村由原为干屏村和三兴村合并而成,几年前还是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仅靠传统农业的村子。近年来,该村通过更新换代、科学改良,对甜桃产业进行升级,桃子售价翻了数倍。“宋井甜”“宋井脆”等甜桃品牌从无到有,再到美名远扬,现在已是供不应求。靠着一只只甜桃,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卓筒井镇党委书记闫文杰介绍,卓筒井镇坚守农业这个根本,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推动甜桃产业成带成片成规模,成为主导产业。同步规范土地承包权流转行为,把土地用途管制工作落到实处,引导土地有序向家庭农场等粮食规模经营主体流转。同时,通过在桃树下套种、建设“百桃园”的方式,着力稳定粮油播种面积和产量,为农文旅融合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目前,该镇已种植桃子1.2万亩,以为干屏村、槐花村、蓄金村、福兴村等行政村为集中种植区,辐射带动全镇种植,有效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实现致富增收。
文化铸魂
做强全域乡村旅游
“蜀去海远,取盐于井。自庆历皇以来,蜀始创‘卓筒’……”史册中的一段文字,让大英县的卓筒井名闻天下。
在卓筒井镇关昌村,有一座卓筒井陈列馆,其灰色的墙砖透露出古老又朴素的韵味。走进陈列馆,赫然可见中国文物专家委员会主任罗哲文先生的题词——“世界石油钻井之父”“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
不远处,与卓筒井陈列馆相呼应的,便是大英县打造的乡村振兴精品示范村核心区“宋井桃源”。“我们所在的地方是卓筒井小口径深井汲制井盐技术的一个发源地,也是万亩甜桃产业的基地和全域土地整治试点的核心区。”站在“宋井桃源”,闫文杰谈到,依托“桃产业+盐文化”两大得天独厚的优势,卓筒井正在实现“井上添花”的思路。
顾名思义,“井”就是卓筒井的井,“花”就是桃花的花。据悉,2017-2019年,卓筒井镇成功举办了桃花美食乡村旅游节,接待游客数十万人次,旅游热度持续攀升,群众尝到了甜头,得到了实惠。
“人心思进,政府和群众都期待业态更加丰富的乡村旅游。”闫文杰介绍,今年3月“宋井桃源”项目开建,9月底开园,“我们集中打造了‘宋井桃源 回眸千年——中国宋井桃源乡游第一村’的旅游大IP,努力实现住有古风驿站、游有宋韵古村、乐有农耕趣味、赏有渔火阑珊的乡村旅游新格局。”
“通过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给村民带来了‘好钱景’,让越来越多的村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闫文杰表示,卓筒井镇正以实际行动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下一步将以“宋井桃源”为核心,持续推进卓筒井文化的开发利用,走好农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更好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实现“宋井桃源”升级扩容,在全镇范围内多元化、差异化、特色化布局农耕体验、民俗风情、休闲游乐、主题民宿等业态,推进全域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