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周颖昳
“今天使用的肥料还没有记录,尽快记录一下。”11月9日,在成都市青白江区福洪镇字库村,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丁开蓉走进我的田园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检查了农产品生产记录,询问了生产管理人员近期的农药、肥料使用情况。
丁开蓉是青白江区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的一员。近年来,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针对基层监管队伍力量薄弱这一痛点,在全区建立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业化队伍,确保对全区农产品生产经营环节的全覆盖监管。
监管员从兼职变专职
当天,丁开蓉查看了该公司库房存放的农药、肥料等农业投入品,然后将检查情况通过平板电脑上的移动监管APP上传到市级监管系统。检查结束,她又来到了田间地头。我的田园公司种植的农产品品种较多,丁开蓉在田间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进行采样,然后将样品拿到村级农残快检站点检测。在快检站点,丁开蓉将抽取的样品称重、捣碎、用提取液浸泡、加入试剂后,熟练地把相关溶液放进检测仪中。
“这些农产品上市前,需要检测农残是否超标,合格了才能进入市场。”丁开蓉一边说,一边把检测数据上传至平台,“根据要求,每月要对自己辖区内的主体巡查检查2次以上。”
在青白江区,像丁开蓉这样的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员共有 33 名。据了解,2013 年青白江区在涉农村(社区)设置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兼职协管员,建立“一对一”网格化监管。2017年,在清泉镇和姚渡镇两个镇试点建立了一支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职业化队伍,专职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等相关工作,实现了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从兼职到专职的转变。
青白江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2018年至今,青白江区在2017年先行试点建立专职队伍的经验基础上,全面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网格化监管,在全区建立了一支职业化的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破解了“事多人少”的基层监管难题。
健全管理机制是关键
如何有效提高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效率?健全管理机制是关键。
“监管员要有当地乡镇常住户口,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有一定的基层工作经验,并经区农业农村局培训和考试考核合格后上岗。”上述负责人介绍,首先需要明确人员条件,再合理划分区域,细化监管员的工作职责,“我们将全区现有的61个涉农村(社区)划分为33个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区域,每个区域设置1 名专职村级监管员,实行‘分片包干’式监管。”
以丁开蓉为例,她负责福洪镇字库村、上元桥村这两个村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辖区内共有规模生产主体13家,农资店3家。她的工作职责包含每月需要对辖区内规模生产主体巡查2次,查看有没有使用禁限用农药、不执行安全间隔期等情况;对即将上市的农产品采样,检测农产品是否农残超标;指导生产主体在农产品追溯系统录入产品生产信息,对上市农产品打印追溯码或开具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宣传绿色防控、标准化生产技术、指导生产主体规范用药等。
与此同时,青白江区还定期举办农产品质量安全村级监管员培训班,保证每个监管员每年培训学习不少于40学时,不断提高监管员的业务知识水平和监管工作能力。
每年发放农产品质量安全相关宣传资料2万余份,每年完成农残快检1.44万个以上,开具附带追溯二维码的合格证83万余张……一组组数据,也在印证着把好农产品质量安全关口,村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职能明确、制度健全、运转高效的运行管理模式。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完善监管员管理和考核机制,全面提高村级监管员的综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更加专业高效的基层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再上新台阶,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该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