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佐然 余翔 记者 庞玉宇 文/图)11月2日,巴蜀鱼米之乡泸县玄滩示范区——泸县玄滩镇新山村双稻双虾产业基地种植的再生稻成熟了,农户正忙着收割水稻,捕捞鲜美的大头虾。
村民捕捞大头虾
“你看,我们养殖的大头虾个头肥硕、肉质鲜嫩。批发价60元一斤,客户抢到要。今天捕捞后,要吃大头虾只有等到明年10月份了。”泸县海牧专业合作社技术总监廖萌高兴地说道。活蹦乱跳的大头虾、鲫鱼被捕捞到田边,就地分拣、称重、装车,发给订货商。
“今年是双稻双虾首次收获,中稻亩产在900斤,再生稻亩产400斤没有问题,大头虾每亩100斤左右,鲫鱼50斤。”新山村党总支部书记、村集体资产公司负责人胥世平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稻农收割再生稻
据玄滩镇副镇长王邦全介绍,玄滩镇争取到2021年乡村振兴衔接资金、巴蜀鱼米之乡项目资金共400万元,在新山村建设稻虾养殖基地400亩,2022年4月建成后由新山村村集体资产公司主导,泸县海牧专合社技术入股,实行“中稻+再生稻、小龙虾+台湾大头虾”双稻双虾种养模式。今年基地年产小龙虾6万斤、台湾大头虾6万斤,产生效益420万元,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多收、稳粮增效、稻渔双赢”的良好效益,助力乡村振兴。
“泸县以打造巴蜀鱼米之乡为契机,积极搭建一二三产业互动平台,打造集人文、产业、美食、景色于一体的绿色旅游观光农业产业格局,让农村有景可看、农业有钱可赚、农民有活可干。”泸县农业农村局总经济师张庭胜介绍说。
泸县有着川南鱼米之乡的美誉,全县有水产养殖水面6.48万亩,2021年水产品总产量4.76万吨,渔业经济总产值10.6亿元,稳居全省前三。2018年以来,泸县稻虾产业发展迅速,现有稻虾综合种养大户230户、稻渔家庭农场110家、专业合作社14个、1.2万亩市四星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1个。截至2021年底,全县发展规范化稻虾综合种养3.2万亩,带动农民稻田养虾11万亩,小龙虾产量达1万吨,直接经济价值4亿元。
村民捕捞大头虾
今年,泸县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机遇,联动永川、江津、隆昌、合江,合作探索“农业+”发展思路,深挖泸县区位、气候、资源、技术优势,狠抓政府引导、政策扶持、科技推动、龙头带动、业主经营等措施,大力推广“双稻双虾”高效养殖模式,加强资源共享、品牌共建,全力推动小龙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力争到2035年全县发展规范化稻虾综合种养达25万亩,产量5万吨,产值25亿元。与永川、江津、隆昌、合江等毗邻地区共同打造川渝稻虾优势产业带,共建100万亩“巴蜀鱼米之乡”,助推川渝融合发展。
泸县成立以县长为组长的“鱼米之乡”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谋划、高标推动,力争做到“鱼米之乡”有形、有态、有品、有味,积极推进泸县“鱼米之乡”建设。结合泸州做优“东翼”战略,以及泸县“鱼米之乡”建设实际情况,以泸州市四星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玄滩镇)和泸州市委、市政府打造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百和镇、云锦镇)为“双核驱动”,打造“鱼米之乡”发展“引擎”;以争创省级稻渔现代农业园区玄滩镇、石桥镇、毗卢镇、方洞镇为稻虾种养示范片,以及泸永江融合发展示范区百和镇、云锦镇、立石镇、兆雅镇、太伏镇为农文旅融合发展示范片为“两区引领”,有序推进泸县“鱼米之乡”发展。
龙头引领,带动群众。泸县大力招商引资,引进培育龙头企业、专合社,打造建设培育一批稻虾种养示范基地。调动农民参与的积极性,采取“专合社+农户”“企业+农户”“园区+业主+农户”的发展路子,大力发展稻虾种养示范基地、示范带,建成稻虾种养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强化支持,增强保障。泸县不断强化政府扶持力度,增加对稻虾优势产业的补助,发挥政府投入对优势产业的撬动作用。整合多部门多种项目资金,引导金融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形成多元长效投入机制。调动金融部门的支持力度,推动“龙虾贷”信用贷款、贴息贷款等,解决农户贷款难融资贵问题,推动稻虾优势产业快速发展。
提升品质,延伸链条。转变养虾模式,从“大养虾”到“养大虾”转变,打造区域虾稻米、稻田虾品牌,做好品牌营销,不断提升虾稻米、稻田虾品牌价值。依托“中国龙文化之乡”和龙城名片将龙虾和龙眼打造为龙城的两大特色亮点产业,深挖“龙文化”产业效益,让龙虾、龙眼与龙文化快速融合,在玄滩镇泸永高速连接线规划建设小龙虾美食一条街,带动农业、餐饮、旅游、服务业产值的快速递增,促进泸县旅游业的提格升级,全力推动小龙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泸县大地,正展现出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鱼米之乡新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