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小红 记者 钟正有)今年以来,绵竹市财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关于保障粮食安全的决策部署,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相关要求,从“抓基础、治污染、保生产、促流通”等方面着力,统筹一般公共预算、土地出让收入、专项债券等各类涉农资金3.8亿元,积极做好粮食大文章,为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扎实做好资金保障。
抓基础,固根本
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共安排资金14062万元,改善基础设施水平,巩固和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一是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安排5473万元,支持新建和补建高标准农田4.18万亩,实施农村小型水利设施水毁修复66处,进一步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条件。二是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安排7540万元,推进剑南粮油现代农业园区、广济粮猪现代农业园区、绵远河粮经复合现代农业园区等园区建设,进一步提升粮食生产现代化水平。三是推进农技推广和社会化服务,安排1049万元,推广小麦促弱转壮技术4.04万亩,开展休耕轮作3万亩,推进小麦等重要粮食作物生产社会化服务,进一步增强现代农业技术支撑。
治污染,提品质
坚定不移走农业绿色发展之路,共安排资金3700万元,科学有序开展耕地治理,保障粮食产出质量。一是推进耕地安全利用技术试验项目,安排1042万元,开展耕地农耕农艺技术调控、种植结构调整等技术试验36.8万亩,提高耕地土壤质量,提升农产品产出品质。二是开展土壤环境监测与治理,安排资金1608万元,开展重点区域农用地土壤风险管控及土壤环境调查,有效监控和防范耕地污染。三是探索建立全市农作物秸秆收储运体系,安排资金600万元,新建4个秸秆收储利用示范点,对秸秆收储利用主体进行补贴,努力推动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5%以上。
保生产,稳收益
全面落实各项粮食生产补贴政策,共安排资金12895万元,提高农民种粮综合收益,充分调动粮食生产积极性。一是落实粮食生产者支持补贴,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4888万元、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1705万元、稻谷目标价格补贴1822万元等,合理保障农民种粮收益,亩均补贴最高可达300余元,让农民种粮有“利”可图。二是扶持壮大种粮经营主体,安排农机购置补贴1370万元、种粮大户补贴1511万元、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资金230万元,培育了一批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化种粮经营主体。三是推进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安排资金960万元,持续扩大水稻、玉米、小麦等主粮作物政策性农业保险覆盖面,全市大春水稻保险覆盖率达74.63%,有效防范了粮食生产经营风险。四是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计划安排资金409万元,鼓励业主自愿腾退低效经果林改种粮油作物、利用经作园地套作种粮以及整治撂荒耕地合计4703亩,大力推进以粮为主、粮经统筹,确保稳粮增收。
促流通,强供给
畅通粮食收储运销各个环节,共安排资金7212万元,切实保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合法权益,既要防止“谷贱伤农”,也要防止“米贵伤民”。一是安排资金5716万元,完成全市4.84万吨稻谷规范收购、保管及处置,维护粮食食品安全。二是增强粮食储备体系,安排储备粮费用补贴948万元,全市储备粮库存总量达3.74万吨,筑牢粮食市场“压舱石”。三是维护粮食流通市场秩序,安排资金548万元,推进全市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建设,全年组织开展粮油食品日常抽检600余次,持续守好人民群众“米袋子”。
据悉,绵竹市财政局将继续把粮食安全放在推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位置,以更高的责任感、紧迫感做好粮食安全各项支持保障工作,进一步研究完善粮食补贴支持政策,积极争取专项债券资金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提高全市粮食生产保供能力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