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洪瑜 文/图
10月中下旬,“中国再生稻之乡”自贡市富顺县迎来新一季收获。这里再生稻种植历史悠久,但过去总体发展较为粗放,如何在新时代实现再生稻产业高质量发展?
日前,记者在当地走访发现,立足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富顺再生稻产业发展的新思路和新打法,可以从一个水稻品种的推广说起。
富顺县新一季再生稻火热收割中。
优质稻种背后的“产业链条”
10月18日,富顺县古佛镇凤仪村一组,田坎间传来阵阵轰鸣声,两台联合收割机在地里来回作业,成熟的稻穗被卷入机器中,打成谷子。
“前两天我们测产,再生稻亩收300-400公斤,与前两年亩收150-200公斤相比翻了番。”在现场作业的两名农机手之一的谢勇说,他也是当地一家种植养殖家庭农场负责人,“丰产和品种大有关联,‘晶两优534’,我们目前的主栽品种,优势很明显。”
和谢勇一样,童寺镇西湖村2组村民曾道高也种了20亩“晶两优534”。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品种,是源于一个订单。
2020年,富顺县与袁隆平农业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订再生稻合作协议,双方合作的再生稻研发中心设在位于童寺镇的四川雒源俊峰粮油食品有限公司,后者是同期引进的大米深加工企业,曾道高的订单正是来自于雒源俊峰。
10月18日,记者走进雒源俊峰公司的大米深加工车间,全自动生产线正紧张运行着。截至今年,该公司再生稻年加工量已达4000吨,公司负责人王登友认为,这既得益于订单的增加,也与高产品种的推广息息相关。
“我们的再生稻订单从3年前的2万亩,增加到了今年的4万亩。”在隆平高科的指导下,该公司带动了童寺镇、代寺镇、古佛镇农户发展订单农业,推广新品种“晶两优534”种植,并以高于中稻每公斤0.2元的价格收购。
“富顺虽发展再生稻多年,但是大多以小散经营为主,缺乏龙头带动。”隆平高科(种业)川南区域负责人蒋志强表示,龙头企业根据加工需求收购优质稻,既促进了农户改种新品种,又有利于富顺再生稻品牌的打造。
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有效提升了农户种粮收益。蒋志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通过“中稻-再生稻”优质高产示范,普通农户种植新品种成本大约为300元/亩,中稻可收 650-700 公斤/亩,产值约1500-1600元;再生稻可收300公斤/亩,产值约800-900元,亩均纯收入可达到2000元左右,种粮效益明显。
促进再生稻产业提档升级
品种优化,只是富顺再生稻提档升级的“招式”之一,要实现“华丽升级”,还有多种打法。
“今年我县再生稻蓄留面积约45万亩,预计总产量可达7.5万吨。”富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富顺县正通过“建基地、搞加工、树品牌、强融合”协同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推进“中稻+再生稻”产业发展,力争到2025年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水稻新品种订单生产面积达10万亩。
当天,记者走访的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园区有7个乡镇常年种植水稻20余万亩、高粱10余万亩,年粮食产量30万吨以上。这里高标准农田已达1.8万亩、标准化稻粱基地5000余亩。
针对再生稻生长的技术点,富顺也在农机和农艺融合上谋出路。
“中稻收割后,要注意禾桩的高度,一般只保留30至40厘米。”对于再生稻生长而言,如果在中稻收割时禾桩受到损坏,则不利于发芽。每逢秋收时节,该县农业农村局农技推广研究员钟顺清在地头调研时,都不忘提醒农户注意保护禾桩。
“总的来说,目前我们这里还是传统人工收割和机械收割相结合的方式。”钟顺清说,富顺县地处丘区,水稻机收率约60%多,且以小型机械收割为主打。和大型农机相比,小型农机对禾桩的破坏率要小很多。
为了高标准生产再生稻,今年富顺县还出台了《富顺县再生稻种植技术规范》,通过推出这一地方标准,促进当地再生稻种植规范化、标准化,以确保“中稻+再生稻”综合亩产量达800公斤以上。“有了前期的优质高产示范,后面的加工、农旅融合才能更好实现。”前述负责人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