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泸州讯(通讯员 刘传福 李悦 文/图)“水稻2200斤,红薯10000斤……”秋收时节,四川省泸州市叙永县大石镇旺龙村5社的李锦林,将晒干的水稻小心翼翼装入粮仓内,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今年,该镇1500余亩撂荒地迎来了丰收年,不少党员干部正在帮助农民抢收,确保颗粒归仓。
大石镇地处川南边陲,不少青壮年外出务工,加之传统种植效益不高、群众不愿栽种等原因,曾导致不少土地撂荒。今年以来,为解决土地撂荒问题,该镇党委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引进企业流转土地、招引人才干事创业、鼓励农民参与耕种等方式,对1500余亩撂荒地开展集中整治,让沉睡的土地焕发新的生机,助力乡村振兴。
李锦林存放装好的稻谷
“有播种才有收获,土地是我们农民的根,况且种植还有补贴,千万不能把它荒废了啊。”今年,在撂荒地治理之初,看着不少农民积极性不高,旺龙村党支部书记李增平便与党员候仕刚多次去李锦林家宣传撂荒地治理政策,劝导他对撂荒地复耕复种。在党员干部反复动员下,李锦林将撂荒的3.5亩水田与5亩旱地分别种上了水稻、玉米和红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一年下来,共收获水稻1100公斤,红薯5000公斤,玉米1000公斤,按照当地水稻3元/公斤,玉米3.2元/公斤,红薯0.6元/公斤的市场价,李锦林家增收了近万元。
据大石镇分管农业的副镇长陈强介绍,在撂荒地治理中,该镇结合前期摸排调研情况,在镇党委的指导下,按照“一地一策”模式,确定由各村党支部书记牵头,通过召开党员群众代表会议,成立村党员干部“小分队”,走乡入户开展政策宣传,全覆盖引导群众进行种植。同时,还积极协调为群众提供优良高产种子,并联系相关院校为栽种提供“保姆式”的技术指导,全镇治理热情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该镇探索推行“党支部+”模式,通过引进企业、动员返乡创业人士等方式,成功让撂荒地复耕复种。在旺龙村党支部的感召下,该村返乡创业人士杨朝勇投资成立“勇闯家庭农场”,由村集体公司先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再交由农场耕种和管理经营,并且优先为附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既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又解决劳力外流、土地闲置、效益不好问题。
党员干部去李锦林家做思想工作
“流转了土地,不仅有流转金,还可以在里面务工,这样的好事情大家当然都愿意干。”旺龙村4社的赖友朝家,将5亩撂荒地流转给了村集体公司,获得了500元流转金。与此同时,妻子周志分在“勇闯家庭农场”务工,可以获得6000余元收入。一年下来,赖友朝家增收了近7000元。
“大石镇将党建引领作为撂荒地复耕复种、壮大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的重要举措,接下来,还要不断加强撂荒地的治理指导力度,确保更大程度上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据该镇党委书记王剑介绍,今年,通过治理1500余亩撂荒地,该镇农民增产水稻、玉米、大豆近80万斤,增收近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