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永美 刘燚 记者 庄媛) “挖得深一点,再深一点”。10月过后,眼看川西高原就要进入严冬,阿坝州壤塘县上壤塘乡康垄村尕瓦夺机家正抓紧时间进行马尔康地震后损毁民房的重建工作。施工队伍忙着挖基脚、砌石块、调钢筋、注水泥,灾后重建工程也是有条不紊、全速推进中。
重建地震受损民房
上壤塘乡仁棚村村民布斗家的院子里亲朋好友们正在忙着拆除受灾严重的房屋,拆完之后打算请专业的施工队来修建,布斗说:“这次政府帮我们重建,而且也有专家指导修建,相信房子能重建得比之前更牢固更好看”。
据了解,在“6.10”马尔康震群地震中,壤塘县上壤塘、中壤塘、尕多三个乡镇民房受灾严重,农房累计受损2941户4831间,造成直接经济损失7388.06万元。
民房倒塌少、受损多,主要是因传统的民居房屋木结构是柔性材料,而土墙是脆性材料。木结构在地震中摇晃后可以复位,而土墙容易开裂,因此,临近马尔康地震群的三个乡镇民房均不同程度受损。
拆除民房准备重建
地震后,壤塘县研究制定灾区恢复重建规划,计划在保留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下,提高房屋抗灾性能。“地基深度我们的标准是1.2米,房屋必须有钢筋水泥造的圈梁及构造柱”,据该县住建局相关人员介绍,壤塘此次采取统规联建的形式,由政府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聘请专业技术人员,以“联户小组”形式进行统一重建和维修加固,有了坚固的主结构支撑和技术保障后,壤塘县为保护传统民居风貌,在房屋原址上仍保留以石木结构为主的修建方式,以“融入”的思路,既保留传统民居的原汁原味,又能保证群众的住房安全。“重建中我们按照‘1+3+N’模式,包村到户全程监督施工,修好后房子能最高扛7级地震”,上壤塘乡干部仁真尼玛告诉记者。
灾后恢复重建过程中,壤塘县委、县政府态度坚决,积极采取堵疏结合的方式,为了防止受灾群众因重建而出现返贫,壤塘受灾各乡镇使出了“浑身解数”因地制宜为群众开辟增收办法。
正在重建的民房
10月12日,在尕多乡孜梭村,200余名农牧民群众正在路边协力完成铁丝笼堡坎建设,“现在每天有80元的收入,这样又能修房子又能在家门口挣钱”,村民布玛说,他因为家里重建无法外出务工,村上以工代赈的自建项目给家里减轻不少负担。
抓生产,抓增收,壤塘县把灾后重建与脱贫巩固工作同步抓、合力抓。灾后恢复重建正式启动4个月以来,壤塘县投入重建资金1524.35万元,目前已支付46.87万元。截至目前,上壤塘乡、尕多乡、中壤塘镇计划拆旧144栋、拆旧144栋,计划新建144栋、开工144栋、完工10栋,计划维修加固930栋、开工861栋、完工33栋,在灾后恢复重建中跑出了“壤塘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