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范祖其
日前,在珙县孝儿镇栗香村大片大片的桑园里,笔者见到一排排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大棚。这就是珙县恒远桑枝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研发基地。在该合作社的带领下,村民们用当地丰富的废弃桑枝条发展食用菌。
“2013 年9月我开始发展食用菌,干到现在总算摸出了门道,今年合作社收入能超300万元,除去各类开支,利润有30万元左右。”该社负责人杨花军介绍。“这里气候比较适合食用菌生长,每年可以采摘5茬以上,而且市场也不错,每逢鲜品一上市,几天时间就被销售一空”。
珙县恒远桑枝食用菌专合社负责人杨花军察看蘑菇的生长情况
几年下来,食用菌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村集体经济收入不断攀升,村民们的腰包也鼓了起来,曾经以种玉米、水稻和外出打工为主的挣钱方式正悄然转变。
珙县是国家级农业蚕桑标准化示范区、中国蚕桑之乡。全县桑园面积22.9万亩,按一亩桑能产1吨桑枝条测算,这么大的量若焚烧会污染环境,而堆在田间地头和房前屋后,既占地也影响村容村貌,还给田土带来病虫害。
在该合作社院坝里,随外可见一堆堆如山峦一样的桑枝条,几个村民正在轰鸣的粉碎机声中,忙着堆码、粉碎桑枝条、拌和和配料发酵。杨花军说:“桑枝条的处理,曾是党委政府和蚕农们的‘头痛的事’,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县蚕桑办、县农业农村局、县供销社等的指导下,不仅让这些‘累赘’化身为宝,还为食用菌找到了好‘食材’,桑枝菌产业落地生根,并逐渐茁壮成长、开花结果”。
“修剪桑树枝可提高桑叶产量、质量,而且这些修剪下来的桑枝条直接交给桑枝菌农民合作社,还有一定的收入,去年我卖桑枝条就收入了2000多块钱”。栗香村村民何二娃说,“过去修剪下来的桑枝大多是当柴烧掉,现在我们都用上了天然气,也不用柴了,在野外又不准焚烧,任由其自然腐烂需要较长时间,现在用来做菌子,一年四季都可以做,也不累人,一举多得”。
栗香村石漠化严重,由于自然条件极差,村民们主要是靠天吃饭,集体经济为零,到外打工曾是这一带村民维持生计和找钱的最好门路,是一个典型的无区位、无资源、无产业的“三无村”。
为学习栽培桑枝食用菌技术,杨花军主动到省市农科院请教和经常奔赴各地考察学习,栽培食用菌技术不断提升。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种植最早、经验丰富的桑枝菌基地。桑枝条含氮量很高,含大量的纤维素、半纤维素、酚类、黄酮类和生物碱等特殊成分,是栽培食用菌的上等原料,用来种蘑菇,出菇快,产量大,口感好,营养高,深受消费者欢迎。
杨花军说,因养蚕桑园不能用农药,桑枝菌无农药残留,加上桑枝本身具有药用功能,桑枝菌口感香脆,不似人工栽培的其他食用菌那样绵软,因此桑枝菌更受到市场青睐,价格上也比其他菌子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