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超 记者 杨都
“这段时间是马铃薯叶子的疯长期,治虫很关键,来不得半点闪失。”10月8日一早,平昌县笔山镇白云村村民林映春就背着喷雾器来到马铃薯基地给马铃薯打药治虫。此时的田地,已铺满油绿的枝叶。
“今年由于高温干旱,大春生产受到影响,通过这季一亩多马铃薯来弥补,大概能收获1000公斤。”林映春说,目前马铃薯已经出土,幼苗长势良好。种出来的马铃薯可以自己吃,也可以喂牲畜,还可以卖掉增加收入。
这只是平昌县抢抓晚秋粮食生产的一个缩影。
农户利用晴好天气抓紧整地。 平昌县委宣传部供图
“我们发动群众充分利用水稻、玉米等收获后的空闲田土、经果园的空隙地、田坎及房前屋后,合理布局,选择适宜的作物种类及品种,尽力扩大晚秋粮食种植面积。”笔山镇党委书记陈其勇介绍,“大春损失晚秋补”,今年晚秋生产全镇计划播种晚秋粮经作物4330亩。
扩种粮食,需要土地来支撑,然而地处深丘地带的平昌,坡陡地小耕种不便、抗灾能力弱等因素,成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振兴的“痛点堵点”。
“面对‘痛点堵点’,我们因地制宜积极探索解决的新路径。”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胥英豪介绍,结合高标准农田、现代粮食园区建设和“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等项目,平昌县对零散碎片、坡度较大的田块进行“小变大、短变长、陡变缓”改造,配套完善农田区道路、灌溉等基础设施,仅2022年建成“宜机宜种、能排能灌、稳产高产”的标准化粮食基地10万亩,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70.35%。
有了土地做支撑,粮食增产、农民增收有了保障。抢抓秋粮生产的同时,当地还将晚秋蔬菜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连日来,在青云镇青林社区集体经济产业园区田地里,30多名村民挥动着锄头翻耕土地,及时将各类晚秋蔬菜播种下去。在南天门景区管委会双河村,10余名机手翻耕刚收获了的红粮基地,准备抢在小春播种前种出一季秋菜。
为推动晚秋生产,平昌县还抽调农技站、蔬菜站、植保站等职能单位业务骨干组建技术指导服务小组,分赴各乡镇、街道、管委会等指导镇村规划落实晚秋生产,到田间地头开展晚秋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服务。
“根据我们平昌所处的区域特点和市场需求,按照‘宜粮则粮、宜菜则菜、宜薯则薯’的原则,确定了全县晚秋生产的主要种类。”胥英豪介绍,按照“稳面、提质、增效”总体思路,结合晚秋生产习惯、科学制定增补种计划,全县的晚秋生产主抓马铃薯种植。此外,全县晚秋生产还重抓萝卜、青菜等蔬菜种植,计划种植秋菜6000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