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巴中讯(通讯员 袁文荣)曾是巴中市人大代表的王兴军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儿。“人不论干什么差事,首先给自己定好位,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把握好自己,能吃苦、能吃亏、能受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全身心投入……看准的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带领村民开山修路 靠“南银1号”金银花走上致富之路
俗话都说:“要想富先修路”,当农民出身的王兴军在2008年带领村民筹资1.2万元修路钱的时候,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就已经成为他在随后的日子里不能卸下的重责。这一年,他从年轻支部书记刘泽芝手中接过了老百姓选举的村主任的重担。带着这样一股破釜沉舟的执着劲,从2008年3月到2009年4月,短短的1年时间,4米宽、6公里长,有着大小36道弯的盘山公路被王兴军带领的罗岗村木罗坝人踩在了脚下。
罗岗村曾经是出了名的“贫困山村”,为了引水上山,王兴军带领村民在村东北方向发掘水源,一个月后,一座200立方米蓄水池建成,同时还建成了配套的入户水池实现了高山水利化。
到了2015年初,罗岗村的基础条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当王兴军面对户均欠债3200元的现实情况时,如同泰山般沉重的压力实打实的压在他厚实的肩膀上。如何解决这些债务,如何带着村民走向幸福的生活,王兴军想了各种办法,不断地学习考察。最终,盛开在“南江兴马金银花之乡”的这朵小花让王兴军坚定了决心,也让他最终选定了发展“南银1号”金银花产业发展的道路。
兴马种植金银花已经有200多年的历史,全国40%以上的金银花出自这里。自2008年王兴军坚定了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开始,他便与四川省农科院专家一起选育金银花的优良品种,“南银一号”、“南银二号”等领先的金银花品种在这个贫困的山间罗岗村木罗坝中诞生。为了“南银一号”金银花产业的发展壮大,罗岗村成立了农业科技公司,同时在罗岗村设立“南银一号”保护母本专业金银花合作社。
学历不高的王兴军并不满足现状,在他57岁“高龄”的时候自费到四川省农科院深造,有了理论知识的王兴军信心满满的规划着罗岗村的未来,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把“南银一号”金银花产业在全镇做强做大。正是王兴军的这种执着和在金银花产业上所做的不懈努力,使这个罗岗村人被业内誉为“南银1号金银花产业之乡的土专家”。
“虽然地处偏远,但风景这边独好”
罗岗村在大山顶上一直默默无闻,但是王兴军却不想让这座村子一直如此,当那一亩亩盛开的“南银1号”金银花让这里的人民生活越来好的时候,他又“盯”上了这座生他养他的大山。
在带动大家脱贫奋斗的日子里,王兴军曾经扯着嗓子说过一句话:“大家踏实干、好好干、干出好成绩,总有一天县委书记、县长都会过来瞧上一瞧给我们修路指标。”就是这样一句在当时看似天方夜谭的豪言壮语,却让他在2019年8月真的站到了县委书记、县长面前,并且要求他们在新时期大力发扬“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闻名全县的“罗岗精神”。
紧跟时代的资深人大代表
历任二届巴中市人大代表的王兴军总是充满了激情和干劲儿,用他自己那浓浓的山东口音说出来就是:“人不论干什么差事,首先给自己定好位,能干什么、能干成什么,把握好自己,能吃苦、能吃亏、能吃气,为实现自己的梦想,必须全身心投入……看准的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谈到这么多年自己的人大代表身份,王兴军则说:“要是个好人;替老百姓说话;替政府琢磨点子。”
虽然王兴军在60岁之后刻苦学习钻研,但是这位从泥巴里走出来的罗岗人却一点都不落伍。在互联网、高科技越来越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年代,王兴军紧跟“互联网”的时代潮流,在大山下成立了当地第一个农村电子商务门市部。包销农民产品,吸纳电商青年就业,让农村人也可以走进互联网。此外,出身农民家庭的王兴军对农业发展同样重视,他开发测土配肥,通过检测土壤成分,配置相关肥料,提高种植收成。目前,罗岗已经有近50户这样的家庭,基本辐射全镇,一袋袋细心调配的化肥,就如同一袋袋希望,从这个老村主任的手中洒向田间地头。
手握朴实无华的“南银1号”金银花,王兴军带领村民走上致富的道路;走过蜿蜒曲折的盘山路,王兴军让所有人看到这里的美丽。一花一山一人,从山顶的穿斗结构到豪华的别墅,王兴军一生都在为这里的一切努力着。不管是他在田间的满身尘土,又或伏案疾书的双鬓斑白,他一年的收人回报了家乡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