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8月29日,富顺县代寺镇李子村,暑热尚未退去,村民何状元照例组织人员到地头洒水。
“再生高粱已经抽穗,夏大豆也正处生长旺盛期,保证水分很重要。”作为李子村经济联合社的产业专干,今年,何状元带领社员种了近300亩“高粱+大豆”。其中,高粱分常规粱和再生粱,可实现“一茬粱”生“两季钱”。
复合种植一亩多收增价值
代寺镇李子村地处富顺县龙贯山稻粱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核心区,园区内种有8000余亩高粱,其中大多数为“两季粱”。
“头季高粱7月底收割完毕后,我们通常会在基部保留一个茎节,让休眠腋芽发芽生长,这样到大约10月中旬就可以收再生高粱。”何状元说,所谓再生高粱就是在头季高粱成熟收获后,利用头季粱休眠芽萌发力强的特点,再产一季高粱,从而实现一次播种两次收获。和头季高粱相比,再生高粱无需种子肥料,人力支出也很少,成本极低,而且刚好利用了夏收冬播间的土地空档期。
何状元种高粱已有4年,主要在高粱地里套种大豆。其中,头季高粱亩产约350公斤,再生高粱亩产约300公斤。今年,在富顺县农技推广部门的指导下,他又尝试了年内轮作与多作物复合种植。
“我们主要示范推广了‘2+2+1’的旱地粮经复合种植。”所谓“2+2”,指的是“春大豆+夏大豆+常规高粱+再生高粱”,而“1”则是指冬榨菜。何壮元说,和再生稻不同的是,再生高粱的收购价格要略低一些,但是和一般只种一季常规高粱,亩产400公斤相比,两季粱的产量和产值更高。
“今年,我们的高粱收购价大概在3.6元-3.8元/斤。”何状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一亩地产两季高粱,再产大豆约350斤,再加上冬作榨菜,预计亩收入可达7000元。
订单农业助力高粱产业发展
富顺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沱江下游,是我省酿酒专用高粱基地建设重点县。这里气候温润,以“中国再生稻之乡”闻名遐迩,而再生高粱也是当地的一大特色。
“今年,全县的高粱种植面积达到了15.3万亩,几乎大都是再生高粱。”富顺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富顺县与五粮液、郎酒、贵州茅台等知名酒企也有合作,通过“基地+农户+订单收购”的模式,推动酿酒高粱产业快速发展。
目前,富顺县高粱订单收购面积已达6万亩,今年从头季粱收购情况看,订单最低保护收购价约7.1元/公斤。“这个价格相比去年每斤又多了0.2-0.3元,所以群众的种植热情也高。”该负责人说。
对此,富顺县骑龙镇大田村种粮大户丁杰感触颇深。“就在三四年前,高粱的价格还不到3元/斤。”丁杰认为高粱价格现在“高高在上”,得益于市场需求的增加和白酒产业的发展,为此他还专门种植了适宜酿酒、直链淀粉率高的糯高粱,今年以“订单”形式直接卖给郎酒,收购价逼近4元/斤。
除了助农增收,高粱产业对于当地的村集体经济发展也大有助益。“各村在满足酒企收购要求完成收购后,还可获得150元/吨的补贴,这个补贴是补贴给各村村集体。”代寺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漆敏介绍说,今年该镇高粱种植面积约1.6万亩,按照3.7元/斤左右的价格算,预计可实现销售收入3700万元,村集体可得收益80余万元。
而除了酿酒,高粱还可用以制作高粱粑,是营养丰富的粗粮产品,高粱穗也可用以制作扫帚。目前,依托高粱产业,李子村还建起了稻粱农耕博物馆,积极探索稻粱农旅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