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邛崃市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典型案例
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 通讯员 唐世杰
一、改革背景
当前,小农户家庭经营仍是我国农业经营的主要形式。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成都市邛崃市紧紧抓住有利契机,立足现代农业主导产业发展良好基础,探索建立了政府搭台、龙头企业引领、科研院所支撑、合作社组织服务、家庭农场生产、小农户吸附的“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机制,并实现市场化良性运作,增强了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有效联结,切实解决小农户有机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问题,共同分享产业发展增值利益,取得了良好成效。
二、主要做法
围绕破解农业经营主体联系不紧密、产业效益不高、联农带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成都市邛崃市率先探索组建邛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探索形成了闭环式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机制,有效实现了联主体、联市场、联农户,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展。
一是完善联合体支持体系。通过政府搭台,整合涉农项目资金,精准出台《邛崃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配套若干举措(试行)》等联合体支持政策,创新“政银担”“农贷通”等联合体发展金融服务体系,鼓励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建集农业信息交流、技术标准统一、产业资源整合、产品统一销售、人才培育引进等功能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指导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项目包装,撬动社会投资5000万元以上,解决联合体融资1.46亿元、财政贴息355.2万元。提供联合体“绿色通道”,同等条件下优先将联合体纳入天府黑茶公园等重大项目支持范围。
二是建立联合体组织构架。以文君茶业为引领,率先组建邛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采取“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合作社+家庭农场+小农户”模式,吸收茶叶龙头企业3家、科研院所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8家、家庭农场5家、种植大户16家抱团发展,将全市130余家经营主体、7000余户茶农吸附在产业链上。以带动小农户致富为着眼点,以利益共享为核心,共同制定《现代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章程》《联合体成员管理制度》《联合体成员职能职责》等规章,规范联合体的组织和行为,建立内部平等对话、沟通协商机制,促进成员之间长期稳定合作,全力推动联合体高效运作。
三是开展链条式分工协作。联合体成员在土地、技术、服务、加工、营销等多元要素上融合共享,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分工协作,追求利益最大化。龙头企业负责对接市场需求,将市场信息传导到生产环节,组织茶叶质量安全检测,并按高于市场价格的价格统一收购农户种植的茶叶,同时做好茶叶精深加工、产品开发、品牌打造及产品营销;科研院所负责茶叶新品种选育、茶叶种植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及工艺提升等研究指导;合作社负责提供茶叶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管理茶园;家庭农场、茶农负责按照技术规范开展茶叶种植。
三、关键创新点
围绕破解行业标准不一、品质参差不齐、生产效率不高等难题,联合体通过制定行业标准、强化科技支撑、统一服务标准,推动茶产业向标准化、科技化、集约化发展,带动茶农增收致富。
一是以产业标准化为引领,规范经营主体行为。聚焦打造“邛崃黑茶”区域公用品牌,制定《邛崃黑茶种植技术规程》《邛崃黑茶加工技术规程》《邛崃黑茶贮藏包装技术规程》等包含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行业规程6个,建成标准化茶叶种植基地2.4万亩,“邛崃黑茶”“邛崃文君茶”获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文君茶业、碧涛茶业获得出口备案证明,南宝高山茶叶达到欧盟标准,邛崃市茶叶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入选四川省首批农产品国际贸易高质量发展基地创建名单,年均出口1000万美元以上。
二是以科技团队为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紧抓邛崃市作为全省唯一入选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共建名单契机,依托天府现代种业园“一库一院五中心”重大功能平台,同中国农科院、四川省农科院共建“产学研”技术平台,开展茶树品种技术攻关,建成茶叶科研工作企业技术中心3个、专家工作站1个、产学研联合实验室2个,茶树种质资源圃150余亩,获得茶叶科研专利技术认证36项,茶叶良种覆盖率达到98%以上。
三是以社会化服务为路径,带动小农户节本增收。通过组织联合体参与实施茶叶社会化服务项目(财政补贴40%),广泛开展覆盖产前农资供应,产中管理和采收,产后收储、加工和销售全链条的专业化农业社会化服务。联合体按照市场价格60%的收取服务费用,既提高了服务对象参与积极性,又充分发挥联合体各方优势,带动茶农年均增收3.5万元,全市茶叶(山丘区)社会化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彻底扭转茶产业用工难用工贵的问题。
四、取得成效
围绕产业提质增效、助农增收,通过实践探索、总结提升、分步拓展、全面覆盖,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机制的可复制性、可推广性得到验证,带动小农户更多分享现代产业增值效益。
一是联合体经营机制实现迁移拓展。邛崃市探索形成了闭环式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经营机制,由单一的茶产业探索成功推广应用到粮油、水果等多个农业主导产业中,让新型经营主体在联结小农户、组织生产、销售产品的过程中获取收益,小农户在“跟着走”“主动学”的过程中增加收益、利益驱动、价值共享,增强了小农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让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全市农业产业纷纷呈现出要素有保障、经营主体有活力、市场竞争有实力的良好发展态势。联合体组建以来,不同形式辐射带动小农户9.6万余户,仅水果产业化联合体带动户均增收就达1.5万元/亩。
二是农业综合效益实现大幅提升。通过联合体产业链上下游长期合作,降低投入成本、减轻管理难度、稳定经营预期,促进多元经营主体以市场为导向,加大要素投入,开展标准化、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经营,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增强了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全市建成高标准农田35.5万亩、制种基地3.5万亩,粮食生产面积稳定在56.7万亩、年产量24.5万吨。邛崃市荣获全国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新一轮国家级制种大县、首批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四川省首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先进县等荣誉,多次荣获四川省粮食生产“丰收杯”。
三是带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突出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的粘合剂作用,构建“村集体经济组织+联合体”利益联结机制,集体经济组织通过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流转交易溢价、政府基础配套设施股权量化、农村各类资源入股、参与经营分红等路径参与联合体发展,实现村集体有收益、老百姓享分红。羊安镇界牌村通过股东筹资、银行贷款、引入投资共筹集5800余万元,与公司合作建设运营占地29.7亩的羊安新城综合市场,村集体持有资产达1000万元,每年收益三七分红,入股村民获得70%收益;大同镇马湖村通过以物折资入股“我们的院子”乡村旅游项目,集体经济由原来的零资产发展至现在每年收益约27.068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