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曾靖雯)2018年时,凉山州有54万名学前儿童,他们在进入小学后常常因为不懂、不会普通话而跟不上教学进度,进而给”防辍保学“带来巨大压力,更让”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任务愈发艰巨。要从根本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唯一的方法便是教育;而要让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让孩子义务教育开始阶段,便能听懂会说,补齐教育发展“短板中的短板”。2018年5月,凉山州正式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对前期开展的“一村一幼”进一步规范、提高和拓展,寄希望于通过该项行动,能让凉山广大学前儿童在义务教育阶段前过好语言关,实现“听懂、会说、敢说、会用”普通话的目标,推动教育不断向前迈进,从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为全国广大民族地区学前语言教育,提供一个可复制的方案……
园内传统文化宣传墙
为了进一步了解凉山州“学前学普”行动,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黎元团队来到凉山州西昌市城内和郊外幼教点进行调研 。
首先,团队来到了西昌市城内“心语幼儿园”进行实地考察,园内的基础设施完备,教师教学质量较好,在与老师采访后,我们了解到当地家长对幼儿的普通话是有一定要求的,不仅愿意送小孩来上幼儿园而且对幼儿园教学水平也有一定要求,这也促使幼儿园不断提升自身教学质量,把理论与实践结合,开展更多亲子活动,重视培育幼儿爱国意识,推动孩子们更好地传承传统文化。
然后团队来到了西昌郊外幼教点进行参观,不可否认城乡之间确实存在一定差距,但是都有一个共同点,随处可见的“学普”宣传语,比如:“大家都说普通话”、“普通话是沟通的桥梁”、“学前学会普通话 沟通你我他”,通过采访当地家长,我们了解到“学前学普”行动实施后,孩子们逐渐养成了讲卫生、懂礼貌、爱学习的好习惯,能用普通话交流,更加自信大方了。通过实地调研真切感受到彝族孩子实现了从“听不懂、不敢说、不会说、不能用”向“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根本性转变,“学前学普”行动取得显著成效。
“同文同语,共学共进。”促进会副会长李守山在座谈会上总结时说:“学习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利于少数民族群众主动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学前学普”行动正在点亮孩子们美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