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曾靖雯)学前教育是铸牢各民族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和关键一环。随着“学前学普”(学前学会普通话)等政策的实施,民族地区的学前教育有了质与量的提升,为了调研西南少数民族典型区域青少年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现状,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黎元团队来到了凉山州西昌市心语幼儿园,倾听孩子们的声音。
首先团队到达幼儿园与园长再次简述了到访目的后,我们就进入正题,由园内潘老师为我们带来了一堂抗日英雄“王二小”的课堂,老师声情并茂,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他始终以微笑面对孩子,不管听话的还是淘气的孩子都能接受到他眉间和脸上的微笑信号,这种微笑传递使整个课堂气氛其乐融融。我们主要在后面进行记录,针对我们的评分表进行打分和备注,在老师和小朋友们的配合下,评分过程十分顺利。
接下来,就由团队的四位成员分别对幼儿园小班和大班的小朋友们进行采访,我们的问题涉及国家意识方面,并在询问小朋友们的过程中,检测他们的普通话水平,这里面有彝族也有汉族的小朋友,大部分都对我国基本情况有所了解,比如:“我们国家的名称”,“我们国家有多少个民族”,“国旗上有几颗小星星”等,所有小朋友都可以用普通话交流,通过采访反馈出来小朋友的国家意识与普通话能力都很不错。
最后,团队成员分别对园长和老师进行采访,通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在凉山州2018年实施“学前学普”政策之前,幼儿园就比较重视普通话的教学,在政策的推动下,园内普通话的教学更上一层台阶,同时在政府和幼儿园自身组织的不间断的培训下,园内老师的教学水平显著提升,园内活动更是丰富多样:“消防系列活动”,“迎新春活动”,“毕业季”等,教学质量较好。与园长沟通我们了解到,现在园内是十分重视幼儿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不断强调培育幼儿的爱国意识,很多幼儿通过在园内普通话的学习,能更好地对自身以及周围的事物进行认知,这也进一步推动幼儿中国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
如何抓住学前教育阶段儿童人格、习惯和语言能力发展关键期是现阶段社会的热点问题,“学前学普”行动是一项文明工程、德政工程、民心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学前学普”行动把希望的种子深深扎根在了美丽的彝族大地上,更是为给更多的少数民族孩子插上梦想的翅膀,能给更多的家庭打开幸福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