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三农新闻网成都讯(通讯员 谢芯瑶)2018年5月,原国务院扶贫办、教育部在凉山彝族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委托中国扶贫志愿服务促进会组织实施。2022年7月,距离实施“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试点已过去5年,四川农业大学商旅学院黎元团队来到了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心语幼儿园。
幼儿园教学计划安排
你好,普通话
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曾是全国典型的深度贫困地区,当地教育事业发展长期滞后。过去,许多孩子没有在幼儿园学过普通话,到了小学因为听不懂、说不通、用不来国家通用语言,跟不上小学的学习进度,由此导致自卑、压抑,继而无法继续学习,导致辍学、外出打工,无法获得较高的生活质量,一代又一代人“输在了起跑线上”。
为解决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孩子“语言关”问题,2018年凉山州启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围绕脱贫攻坚义务教育有保障底线任务,确立了“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目标,从此,普通话走进了凉山州各个地区的幼儿园和无数的家庭。
团队成员在心语幼儿园旁听《抗日英雄王二小》课程,课堂上老师和学生流利地用普通话进行交流,在采访老师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了解到自“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启动以来,西昌市学前学普办会组织幼师进行普通话培训和考试,其中不仅直接涉及语言环境等普通话课程,还涉及教育心理学等理论知识,并配备了一日流程、周计划、月主题等教案及各类教学资源包。幼儿教师是学前教育的关键一环,其能力水平决定着学前教育质量和效果。
课后,团队成员分别和幼儿进行了简单的交流,“我会背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我知道首都在北京”……自信大方的孩子们积极地展示自己,丝毫没有露怯,“学前学普办配备地教学资源包里我最喜欢的是‘小舞台’系列,孩子们可以自由地展示自己、表演自己,这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们练习普通话,也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自信。”这堂课的主讲老师潘老师说到。
谢谢,普通话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使广大学前儿童特别是彝区孩子实现了从“听不懂、不敢说、不会说”向“听懂、会说、敢说、会用”的根本性转变;行动不仅让“学普”儿童普通话水平显著提升,还让民族地区的师资水平、教育质量得到提升,让“学普”儿童初步养成了好习惯,推动了彝区移风易俗,并增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社会基础。
“我出生于1995年,我小时候根本没有上过幼儿园,而且到小学的时候教我的老师讲着一口川普。相比于以前,尤其是在‘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实施以来,幼儿园的小孩子的普通话十分流利,对国家、民族共同体的认知更加明确,我认为,小孩子从小学习普通话不仅利于其后续学习和进入社会,也让我们少数民族与汉族更加团结友好。”潘老师感慨道,“我也是彝族的,现在我家那边的小孩也能比较好地掌握普通话了。”
团队成员在跟小朋友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小朋友对国家和民族的概念有一定的认知,能较为明确地知道国家名称、首都、民族等基本常识,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学习普通话有助于培养孩子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在谈到小孩子学习普通话的进度时,心语幼儿园园长表示,“其实在入园前只会说彝族话的小朋友比会说偏川普的小朋友更容易接收普通话,更加渴望学习普通话。不过,不论接收程度如何,大多数孩子在四岁左右就能很好地掌握普通话了”
“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不仅仅是帮助凉山学前儿童过好语言关的基础工作,也是将改变凉山孩子及其家庭未来命运的伟大工程,还是促进汉彝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工程。
综合团队成员的调研和访谈结果,“学前学会普通话”行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主导、各幼儿园的努力、家长的支持,而其成果也将打牢长远稳定脱贫基础,凝聚凉山力量,实现中国梦。当前,凉山的“学前学普”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而随着经验的累计,未来的成绩还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