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西昌:坚守48年的放映人邹志贤 用多彩光影 照亮乡村夜空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2-07-14

四川农村日报讯 寒梅 文/图
  一台放映机、一幅银幕和走不完的乡村小道,伴随着邹志贤走过了48个春夏秋冬。
  48年如一日,他不断用光、声、影给村民们送去精神食粮。这期间,他走遍了西昌的各个村庄,放映上万场电影。靠放电影,他把自己的儿孙养大。他也见证了坝坝(露天)电影从辉煌到衰落,再到崛起的发展之路……他说,哪怕只剩一个观众,他也会继续放下去。

image.png

邹志贤在放映现场。

诸多“宝贝”见证历史“全能”放映人坚守48年
  “老爸,今天放啥子电影哦?”
  “ 今天放《建 党 伟业》。”
  6月30日下午5时许,西昌市农村电影放映服务中心的放映员邹志贤像往常一样,打理好放置在自己电动三轮车后方的电影放映设备,他和女儿准备出发去礼州镇新华村的民族文化活动小广场。
  走进邹志贤位于西昌市礼州镇红旗村六组的家中,院子里种植着葡萄、绣球花等,在闷热的夏日里给人带来一丝清爽的绿意。在院子的一侧,几台充满着年代感的电影放映机映入眼帘,此外,还有一些胶片、幻灯片等被收纳整理在箱子里,这些,都是邹志贤的“心头宝”。
  20世纪70年代,能看上一部好电影,是能够抚慰人心的“文化大餐”。1974年,邹志贤从众多候选人中脱颖而出,成了一名电影放映人。这一放,就是48年。
  在各式各样的幻灯片上,可以看到“毛泽东语录”“英雄儿女”等字样,也可以看到形状各异的图案或人物等,每一张幻灯片都是他亲手制作的,这样的幻灯片有几千张。
  邹志贤说,他使用的第一代放映机是红旗牌的,质量稍差一些,需要手动。后来又放过老长江牌电影放映机、16毫米甘光16-GS放映机等。到20世纪90年代,放映设备成了井冈山104X 型35毫米的电影放映机。好的硬件设备带来了好的声光效果,得到了观众的一致喜爱。
  现在的他,时常拿着小刷子等工具,来到老机器、老胶片、老幻灯片前,擦拭、摆弄、收拾这些如宝贝一样的老物件。这些老物件和他一起见证了历史变迁和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是他放了48年电 影的最佳见证。
  在使用信件或广播电台的年代,要想搞好宣传,电影放映人员是“功臣”。
  邹志贤回忆,1970年后,很多地方都要靠电影队上山下乡去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当时公社党委也会给放映人提供一些好人好事的线索,于是,放映人就要到各个生产队去把好人好事的主人翁找到,了解他们所做的好事,记录下来。
  “我们那时候上半天去找人采访,下半天写稿子和制作幻灯片,晚上就用放映设备把幻灯片打在荧幕上,再加上自己配音,以此来表彰好人好事。”他说,那时的放映人几乎是“全能”的,不仅要懂得光学、机械运作原理,还得懂无线电知识,要会采访和搜集信息,还要把信息写在玻璃材质的幻灯片上,最后再用小刀雕刻出镂空的字,有时还得会画画并把幻灯片涂成彩色。
  因为电影既有声音又有画面,是最接地气和贴近群众的,也成为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

苦累艰辛从未想过放弃要把电影一直放下去
  一台放映机、一幅银幕和走不完的乡村小道,就这样伴随着邹志贤走过了48个春夏秋冬。谈及过往,邹志贤觉得自己的放映生活有苦也有甜。
  “1976年,我被安排到大箐乡驻扎3个月,为了让彝族同胞听懂电影放映的内容,我还学会了一些彝语,这样晚上放电影时才能用话筒把影片翻译给他们。”他说,那时候条件艰苦,和村民们同吃同住,但只要能把党的声音和好人好事宣传到位,吃再多的苦也不算苦。
  印象最深的是1977年的一个夜晚,他在礼州镇宁乐村放完电影后还需要返回原礼州公社时,下起了暴雨。山路泥泞难行,他身负70多斤重的设备、手里拿着影片,脚底一打滑,直接从山坡上滑了下去。
  为了保护好设备和影片,他几乎是怀抱着设备从山上滑下去的。他说,放映设备和他的命一样宝贵,必须保护好。
  刚刚从事电影放映工作的时候,没有交通工具,所有的放映设备都靠他肩挑背驮,这一背,就是10年。“以前就算有交通工具,去很多村也没有平地和道路,要爬山,所以只有把放映设备挑着或背着上山。”他说,后来路修好了,他才买了一辆三轮车,如今这辆电动三轮车已经是他的第二辆交通工具。
  在邹志贤的老物件中,有一本《放映工作日记》,上面记录了哪场电影现场共有多少观众,多的有2000人,少的也有几百人,平均每场都是500人以上。
  1980年以后,电视机、VCD影碟机、DVD录像机等逐渐兴起,随着新的播放设备的普及化,电影市场受到冲击,观看电影的人数慢慢开始下降,但对电影的热爱让邹志贤没有轻易言弃。
  “我当时给电影公司领导和相关工作人员说,哪怕只有一个观众,我也会放下去,死都要死在放映机旁。”他说,在那个电影快“放不下去”的时代,领导认为他的坚守和执着精神值得鼓励,同意他继续放电影。
  1986年,为了继续放电影,他去信用社贷款,加上当地政府给予的一定支持,一座土木结构的小电影院建成了,它的名字叫月华乡电影院。人们来电影院看电影全是坐的木棒搭成的小板凳。电影院除了放电影的功能外,平时还作为会议室和活动场所,颇受大家欢迎。电影院一直开到1997年才关闭。
  1998年,邹志贤正式入党,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女儿接过“接力棒”跟随父亲步伐,继续放好电影
  “这边的钉子脱了,我去拿工具来再钉一个。”6月30日晚上6时许,在礼州镇新华村民族文化活动小广场上,邹志贤和女儿贺晓燕一一把放映设备、连接线等从三轮车上拿下来。虽然今年已经68岁,但邹志贤爬上升降梯将荧幕布挂在墙面的钉子上时,仍然非常麻利、熟练。把荧幕固定在墙上后,他又把音箱架在三脚架上,一切准备就绪,只待夜幕降临。
  2014年开始,邹志贤把放映机换成了数字电影放映机,为村民放映数字电影。不仅如此,除了放映员外,他还成了镇上的“流动宣传员”,把疫情防控、护林防火、扫黑除恶、体检等宣传和通知的内容通过音响传播给村民,每天晚上都走街串巷宣传到每家每户。
  6月30日当晚放映电影的过程中,邹志贤笔直地站着,他的一只手一直放在放映机上,感受放映机的温度,直到影片结束,直至观众散场。
  “我这个人有个特点就是不服老,舍不得观众、舍不得放映机,一有机会还是要亲自放一下电影。接下来我会逐步把‘接力棒’传给女儿。”邹志贤说,虽然现在年纪大了,但他仍然觉得自己充满了活力,即便身体有不适都会坚持放电影,实在无法坚持的话,会由他的女儿代替他放映电影。放电影对于邹志贤来说,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坚守与不懈追求。
  贺晓燕说,她今年42岁了,目前从事销售工作,时间相对比较自由,从小跟着父亲放电影,久而久之也对电影充满了感情,她也清楚电影对于父亲的重要性。接下来,她也会跟随父亲的步伐,用电影把党的声音传到乡村的每一个角落。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