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二维码

关注公众号

市州频道: 成都 绵阳 眉山 泸州 南充 广元 雅安 达州 广安 宜宾 遂宁 乐山 内江 自贡 巴中 资阳 德阳 攀枝花 甘孜 阿坝 凉山
德昌:傈僳乡村民下山了 为何带上“木楞房”
来源:四川在线 时间:2022-07-12

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刘佳 文/图
  7月3日,记者跟随“探访中国凉山·安宁河现代农业硅谷”主题采访团,走进了凉山州德昌县金沙傈僳族乡王家坪村。
  顺着村文化广场后的石阶向上,能看见两间“木楞房”。“木楞房”外观老旧、陈设简陋,与一旁的新村聚居点两层小民房形成鲜明的对比。凑近“木楞房”一看,上面挂着“村史馆”的牌子。

image.png

搬下山的“木楞房”成了村史馆。

  王家坪村曾是金沙傈僳乡最小、最贫困、条件最艰苦的村,105户503位傈僳族村民曾经长期居住在高半山这样的“木楞房”里,大部分村民以狩猎、养蜂为生,生产、生活条件非常艰苦。脱贫攻坚以来,当地先后于 2016 年、2020年新建两期共4处新村聚居点,基本实现了整村搬迁和产业发展,村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而这两栋“木楞房”就是随着搬迁的村民,从2000多米海拔的老旧址挪下来的。房子百分百还原了村民们过去居住的“木楞房”风貌,大家搬迁时准备丢弃的老家什、老物件,被“请”进来,成了过去生活的见证。
  摩挲着“木楞房”的一块块墙板,3组村民熊正富告诉记者,从童年到成年,他就是在这样的木头“围”成的房子里度过的。从山上搬迁到3公里下的新村聚居点后,老房子拆除留下的建筑材料堆放在原处,也没什么用,索性捐给了村上,成了这两间“木楞房”的主要材料。
  “过去我们以狩猎为生,成年男子带着弓弩和干粮一大早就入山,有时要第二天才回来,晚上还会住在山洞里。”熊正富说。

image.png

李国英演示口弦技艺。

  2016年搬迁下山以后,熊正富并没有像全村大部分青壮年一样外出打工,而是在家种植桑果、板栗,养殖石蛙、跑山猪等,如今小有成绩,年收入 10 万元左右。2017年他还带头成立了德昌县富兴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了4户村民养殖石蛙、2户养殖跑山猪。
  因为“村史馆”需要大量的老物件,村党支部书记杨从光毫不犹豫地将用了近30 年的收蜂笼送了进来。他一把拿起收蜂笼介绍道:“过去养蜂是村民们必备的技能,因为蜂蜜也是我们重要的食物来源。”
  现年72岁的李国英大娘,则对挂在“木楞房”墙上的火草麻布衣服饱含深情——傈僳族群众纺织的火草布冬暖夏凉,透气性和保暖性都极佳。
  “过去闲下来时,我们会手织麻布,有时一件衣服需要织半年时间呢。”李国英大娘回到新房子,给记者介绍道:“过去为了上山打猎、干农活,我们早出晚归,有时只吃早晚两顿饭。现在搬下山,交通方便了,孩子上学、老人看病更方便了。”
  “忆苦才能思甜!为了大家记得我们过去住过这样的房子,2019年,我们在新村点附近建了以原傈僳族旧居为原型的村史馆,能通过明显的新旧对比,让大家感受生活的巨大变化。”金沙傈僳族乡党委书记李波说,“搬到新村聚居点以后,汉族、傈僳族共同居住在一个小区,大家住上好房子,生活习惯也改善了不少。”

image.png

杨从光和他使用过的收蜂笼。

  如今,村民李平还会经常带着3个孩子到“木楞房”里走走。作为3个孩子的母亲,她的思绪不由得回到了6年前:那时为了送孩子们上幼儿园和小学,需要早上6点出门,走两个多小时山路,才能到学校。现在住进山下的新房,孩子们上学方便多了。
  如今,李平的丈夫外出打工,她留守在家照顾老人和小孩,还种了两亩桑葚、养殖几十只山羊,一年下来有2万-3万元收入,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凡重大节日或有客人来访,她都会着盛装,出现在迎接队伍里,用傈僳族特有的礼仪欢迎远近的客人们。

展开评论(0) 分享链接:
推荐资讯
X
您确定要退出登录?

独家运营:四川成农网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蜀ICP备18034246号-1

copyright 2017,sc3n.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