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都
骄阳下,通过开垦复耕的撂荒地里红薯藤蔓正探出头来,这是近日江油市新安镇白庙村呈现的场景。新安镇党委、绵阳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薯类研究所与光友薯业党支部在这里联合开展了“党建互联、发挥合力、共促振兴”系列活动,共同助力乡村振兴。
破解土地撂荒难题是发展的关键。“白庙村由于劳力外出、耕地灾损、基础配套弱化等原因导致撂荒达1200亩。”新安镇镇长秦江介绍,镇党委组建工作专班,通过“无偿”托管、“风投”经营等方式,整合撂荒地资源,解决好劳动力短缺、项目资金匮乏的难题。
在此基础上,当地镇党委还积极对接龙头企业,探索“党建+”发展。企业负责人邹光友告诉记者,通过整合企业、绵阳农科院等力量,成立全薯产业发展联合党总支,下设全薯生产种植、精薯加工、企业管理营销三个党支部,分别负责种植、加工、销售三个重要环节,并以此为契机,倒逼打造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全薯主导产业。
培训会上,绵阳农科院薯类研究所所长丁凡研究员通过栽培、病虫害防控、收获、加工等环节的技术培训,让参会者对薯类的发展现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党组织建设将各环节有效沟通起来,在生产方面作为科研院所我们可以更便捷的提供技术指导,从而为薯类产业发展‘保驾护航’。”丁凡说。
在生产环节,相关党支部已在种植环节带动区域群众发展 3000 亩红薯种植。在加工环节,通过组建白庙全薯加工合作社,建成了占地1260余平方米的全薯高端自动化加工生产线1条,可实现年加工全薯能力2万余吨,生产优质精品淀粉3300吨、粉丝430吨。在销售环节,合作社作为企业指定供应商,年可收储所有全薯淀粉、粉丝,为合作社解决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