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袁宇君 文/图
6月23日,眉山市东坡区的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超级大棚里一片繁忙,农业工人搭乘着移动升降机,在这个高约7米、面积约7.3公顷的“智慧大棚”里,为各品种番茄整枝落蔓。
四川盆地夏季高温高湿,气候特殊,对番茄生产带来了挑战。按照常规塑料薄膜大棚生产条件,成都平原本地番茄最早也要4月才能上市。
面对弱光、高湿等气候劣势,四川打造出了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这个西南地区单体面积最大、最先进的智慧农业“超级大棚”之一,不断探索提高中国弱光区设施番茄产能的可能性。
工作人员落蔓。
技术加持 弱光区番茄越冬长季节生产
“我们每批次可向淘菜菜电商平台以及西南地区5个省会城市的盒马鲜生超市输送5-8吨番茄,每公斤市场售价可达到20-30元。”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技术人员杨柳永告诉记者,产业园从荷兰引进温室设施农业技术,产出番茄最早能在12月初错峰上市,采收一直持续到第二年的8月份,亩产2万公斤。
园内番茄主要栽种者并非前文提到的普通农业从业人员,而是由电脑终端和物联网等组成的“智脑”。“智脑”采用无土栽培技术,搭配精准的环境控制、水肥供应、植保策略,帮助四川弱光区实现番茄越冬长季节生产。
为该园区提供技术支持的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设施园艺研究中心副主任、四川盆地设施岗位专家张泽锦详细解释了“智脑”起效的原因:在人为科学制定各种控制参数的基础上,一是肥水的精准高效管控。基于光照强度和饱和水汽压差日变化的水肥供给技术,和基于番茄植株状况结合营养液回液养分检测的动态养分管理,确保番茄“吃饱喝足”,满足无土栽培番茄的无限生长需求;二是环境的精准调控。针对四川盆地弱光寡照劣势,“智脑”采取番茄群落密度动态管理和高压钠灯+LED 灯补光的光环境调控,提高了秋冬季番茄光合效率。根据温室内外温度和湿度采集系统,采集实时环境数据,并利用环控系统进行自动的反馈控制,实现了秋冬季夜间采取内保温幕布+管道增温,春夏季白天采取天窗、遮阳网及喷雾系统自动开闭的温湿度自动调控。此外,大棚实时监测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并精细补充CO2,促进番茄有机物的积累,让番茄有“童年记忆里的味道”。
园区内的番茄。
优化改良 舶来技术终服四川水土
总规划面积1283亩、总投资约15亿元的西南智慧农业项目,引进来自荷兰的“智脑”,确实帮助四川弱光区实现了番茄越冬长季节生产。但“智脑”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依然遭遇了许多问题,世界先进设施农业生产模式,还必须配套适合眉山本地气候环境的栽培管理技术。“根据团队测量数据表明,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四川盆地,荷兰文洛型温室内部温度过高,容易引起植物的高温逆境障碍,应根据四川盆地的气候特点从能耗和环控能力等方面综合考虑,对引进的温室进行结构优化调整。”张泽锦告诉记者。
“当冬季室内大棚番茄遭受到番茄晚疫病或灰霉病时,通常的做法是喷洒液体药剂控制病情。但四川盆地多雨湿润,喷洒液体药剂使原本就存在的高湿度问题更加严重,收不到预期药效,同时还可能加重病情。”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川南试验站站长、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副研究员梁根云回忆,去年冬天,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内遭遇类似问题,团队通过开展病害诊断,科学制定高效防治方案,同时依托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平台,引进新技术,指导园区改用粉状药剂,收效良好。
这只是省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专家团队助力实现舶来技术本土化过程中的一个细节。去年9月,该团队正式入驻西南智慧农业产业园,结合园区生产运行实际情况,在现代温室设施环境调控、番茄无土栽培水肥供给及番茄病虫害绿色防控3个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并提供技术支持。
6月23日,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现代农业专家(博士)工作站、省农业科学院园艺所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示范基地(东坡区)在园区同时挂牌。“这有利于在四川盆地温光资源不足的自然条件下,进一步研究探索提高温室番茄的单位面积产量和商品果率的配套技术方案,建立四川弱光区番茄长季节栽培技术模式。”中国农业工程学会设施园艺工程专委会委员、四川农科院园艺所唐丽研究员告诉记者,专家团队与东坡区岷江现代农业园区管理运营团队将共同努力,为提高中国弱光区设施番茄产能探索一条可行的四川道路,为我国其他弱光番茄产区,提供宝贵的可复制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