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罗敏 文/图
眼下正是早熟鲜食玉米上市时,街头巷尾、百姓餐桌飘起了玉米清香,其中尤以集合糯玉米和甜玉米优点于一身的“甜加糯”玉米品种最为受宠。如今四川“甜加糯”玉米品种再添生力军!
6月9日,由四川省玉米创新团队组织、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承办的鲜食甜糯玉米新品种新技术现场观摩暨“华鲜玉1801”测产验收会举行。在德阳市旌阳区红光印象现代农业产业园内,测产数据让人欣喜——“华鲜玉1801”鲜苞亩产1030.2公斤、生物产量亩产3836.0公斤,为早熟期高产、优质、多功能、全价值利用品种。
对于一穗好的鲜食玉米而言,口感和味道是首位。除此而外还有哪些评价标准?我省开展鲜食玉米新品种选育的意义何在?记者跟随现场测产、品鉴,见证这一粗粮“新秀”的问世。
红光印象示范基地采收华鲜玉1801。
城郊鲜食玉米发展迅速种植面积达120余万亩
测产专家一行来到田间,示范基地展示的5个特色型新品种、1个核心示范品种正值收获期。壮实的玉米秆形成绿油油的一片,个大饱满的玉米苞已“满仓”待收割。展示的品种单从玉米籽粒来看,有白色、黑色,还有紫白相间、黄白相间的。
“我们优选的品种类型包含了糯、甜加糯、甜玉米三大类型。”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水稻高粱研究所专家孔亮亮介绍。
现场着重展示的是2022年即将审定的“ 华鲜玉1801”,剥开其苞叶一看,籽粒呈乳白色,整齐紧密排列,颗粒饱满剔透。
该研究所鲜食玉米育种始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至今日,团队已育成20余个甜、糯玉米品种,通过四川、广东、福建等省审定。
“为了满足市民对优质鲜食玉米品种的要求,我们选育出了甜脆型、甜加糯型以及含有较高花青苷的紫糯型等等,多类型满足市场需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刘永红讲道,鲜食玉米作为发展都市农业的首选作物之一,随着种植结构的调整及都市现代农业的迅猛发展,以及种植品种和技术的逐渐成熟,近5年来,我省城郊鲜食玉米发展迅速,全省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已由80万亩增加到了120余万亩,成为全国鲜食玉米主要产区,不仅能自给自足,丰富市民的膳食结构,一部分还调出省外,实现了助农增收。
而鲜食玉米产业之所以能在都市农业中脱颖而出,孔亮亮说,究其原因还与玉米本身营养丰富、符合当今大众消费者“抗氧化、粗粮细吃、营养均衡”等健康膳食理念有关。玉米富含花青素、微量元素、多种氨基酸,集“蔬、果、粮”兼用和“种、养、加”于一体,具有高产值、高附加值的特征。
在德阳,近年鲜食玉米种植面积增长迅速,在旌阳、什邡、广汉等区(市)形成区域性规模化种植,品种类型以甜加糯、甜玉米为主。
要把玉米种好,除了好品种还要有好的栽培技术。
测产现场,课题组就“华鲜玉1801”种植过程中集成的“宽窄行垄作、新型种子包衣、化肥减量增效”等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如化肥减施增效技术,结合机械旋耕整地亩施用底肥50公斤,利用水肥一体化追肥2-3次,每次施用全水溶肥8公斤,提高肥料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施用量20%,每亩节本增效近200元。
经过现场测产,以白色甜加糯鲜食玉米品种“华鲜玉1801”为示范品种的田块,带苞叶折合亩产1030.2公斤、生物产量亩产3836.0公斤,为鲜食玉米绿色高效生产及多功能、全价值利用提供了新路径。”孔亮亮说。
现场尝鲜打分“好吃”是第一要义
在市场面前,鲜食玉米的评价标准,产量是一方面,“好吃”才是第一要义。
一根根玉米直接从田间来到蒸锅里,经过沸水的滚烫,颜色由浅转深,再逐渐稳定,揭开锅盖的瞬间,清甜的香气充盈着屋子。
“华鲜玉1801”“旌甜双色88”“德黑糯959”三个品种经蒸煮后被分段摆放在同一样式的盘中,其对应玉米的完整穗型被一 一摆放在侧。评审专家对“华鲜玉1801”的感官品质、蒸煮品质进行打分,蒸煮品质又细分为气味、色泽、风味、糯性、甜度、柔嫩性、皮薄厚等小项。
“从穗型来看,较为美观,籽粒排列整齐,晶莹剔透。”四川省种子站副站长梁南山拿起一颗“华鲜玉1801”仔细查看。
蒸煮后品质如何?在专家眼中,则主要看其够不够甜、有没有咬劲、细腻度化渣性如何。
梁南山认为,对于走中高端路线的鲜食玉米品种而言,不仅仅是要让消费者“吃饱”更要“吃好”,口感和味道则更为重要。“往往其产量评判指标,要让位于品质指标,品种培育时也不再以产量作为核心目标。”
四川玉米创新团队岗位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教授唐祁林同样认为,气味和风味值得关注。“华鲜玉1801”有浓浓的玉米香味,适口性上也不错,较甜,糯性好。
最终,专家组对“华鲜玉1801”品质品尝评价打分为87.5分。
孔亮亮说,后续团队成员还将围绕多元化、特异性育种目标,通过国内外优异种质资源收集、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单倍体诱导等高效育种技术应用,培育专用型、功能型及不同熟期等多样化的品种去满足市场多样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