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农村日报讯 记者 杨勇 杜铠兵
初夏时节,简阳市石钟镇火烧庙村草木青翠,绿意盎然。走进该村集体经济经营的成片藤椒地,嫩绿的籽实已经挂满枝头,预计再有半个月便可以成熟采收。
“昨天刚刚拿到营业执照,我们周围5个村共同组建的联合公司正式成立了!”6月10日,由成都市科技局选派到火烧庙村的驻村工作队员王进兴奋地告诉记者,联合公司的正式成立为火烧庙村、民强村、前锋村、庙山村、丁家村5个村的集体经济抱团发展提供了载体,“再也不用打‘游击战’了”。
缺少平台,集体经济发展被迫打“游击战”
石钟镇位于简阳北部,下辖多个脱贫村,过去由于交通受阻、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当地主要种植玉米、红薯等传统作物,农民主要经济来源依靠外出打工。
乘着乡村振兴的春风,集体经济发展为当地带来了新的希望。“我们村整合200余亩闲置土地种植藤椒,同时发展大棚蔬菜,为乡亲们增收致富带来新的路径。”火烧庙村党支部书记熊富德介绍,在成都市多个单位的对口帮扶下,当地产业升级有序进行,大棚蔬菜、羊肚菌、藤椒等特色产业纷纷落地生根。
“接下来还可以在藤椒林下套种羊肚菌,一亩田种出两份效益。”生产端发展起来了,市场端又该如何破局?和团队一起攻克了种植技术等方面的难题后,王进又陷入了新的思考。
不只是王进,由成都大学选派至民强村的“第一书记”王繁也有同样的困惑,“目前我们缺少一个专门的中间组织来对接市场,没有一个主体能够承接和维护与客户端的长期合作。”虽然通过自己和团队的主动对接,王繁已经将民强村的老南瓜、干黄花等农副产品通过对口帮扶销售到了高校食堂和帮扶产品销售窗口,眼下正在跟生鲜商超对接,但这些客户端往往都需要大批量、持续性的供货。谁来签这个订单?谁来组织货源和供应?仅靠他们一个村的力量和几个“游击队员”显然不行。
“近年来,在政策支持和各级单位对口帮扶下,简阳各村特色农产品初具规模,集体经济逐渐壮大,但接下来还要进一步走向标准化、品牌化。”简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傅海峰表示,在前期产业培育发展过程中,各村都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但经营相对分散,规模有限。“如何发挥驻村‘第一书记’、驻村队员以及职业经理人等优秀人才作用,打破村际壁垒,联手发展集体经济,成为现阶段我们重点思考的问题。”
成立联合公司,抱团发展闯市场
“我们能不能共同组建一个联合公司,整合各村资源,大家抱团发展?”今年5月初,石钟镇临近几个村的村两委代表、“第一书记”、驻村队员等齐聚火烧庙村,在这里召开了一场集体经济发展研讨专题会议,王繁现场说出了他的想法。
这一观点得到参会人员一致赞同。其实,在此之前石钟镇已经在收集整理全镇特色农副产品清单,为走品牌化发展路线做准备。各村经营主体也在积极和邻近村合作开展加工和销售,大家抱团发展。
说干就干。火烧庙村牵头与民强村、前锋村、庙山村、丁家村5个村一起,各村集体经济参股,共同组建了“简阳市兴村科技有限公司”。公司由5个村联合运营,同时还组建了由5个村支部书记、4个驻村干部、3个职业经理人组成的运营团队。
“我们正在以新公司为主体与成都大学对接暑期社会实践的研学订单,集体经济又在新的领域实现突破。”王进告诉记者,有了联合公司这一组织保障,充分整合合作村的资源和人才,他们有了接大订单、新订单的勇气。
与此同时,联合公司正与石钟镇各村社探索撂荒土地整治路径,通过整合撂荒土地创建撂荒土地产业化示范区,发展粮油和经济作物,吸引更多创业者加入,争取与更多村社开展合作,进一步壮大集体经济。
“利用帮扶单位打下的产业基础,抱团发展是一个新方向、好方向,也有利于做强村集体经济。”傅海峰告诉记者,石钟镇的先行先试对于简阳来说是一次宝贵探索,接下来,简阳要继续运用好帮扶部门对各个镇街的人才和资源支持,通过整合资源,摸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努力培育自身农业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