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昌推进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建设纪实
四川农村日报讯 杨勇
从点到面成带,经济发展不断激活资源,向外扩展。到一定阶段,就需要打破区域等限制,同频共振,形成合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等重大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内荣农高区(全称为内江荣昌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应运而生,川渝计划通过“一城两园多基地”布局,着力打造国家畜牧科技创新高地、全国生猪种源基地、数字农业发展样板区、丘区现代农业示范区。
隆昌市+荣昌区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合作园(以下简称“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作为内荣农高区布局中一个毗邻共建园区,川渝合作的桥头堡,隆昌市正全力推进。5月19日,走进隆昌市石燕桥镇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先行区,只见远山如黛,烟雨中眼前的新村就像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平整的道路延伸串联起池塘、稻田、农舍、亭台等,稻田里秧苗长势茁壮,不时从里面传来阵阵蛙鸣。
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
优势互补 产业融合
隆昌地处川南,温光条件甚好,稻田养殖的小龙虾每年春节就开始销售。今年春节,小龙虾优品收购价一斤达60元-70元,3月底也在45元-50元,等全国小龙虾大量上市的时候,隆昌养殖户已经在开心盘点这一季的收益了。
凭此生态优势和面积16.55万亩、年产1.1万吨水产品的稻渔产业规模,隆昌荣膺“中国西部鱼米之乡”称号,获评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成功进入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名单,已建成全国稻虾产业强镇1个、省级稻渔主题公园1个、稻渔新村104个、乡村旅游民宿24个。“春季稻虾看四川,四川吃虾到隆昌。”隆昌培育小龙虾美食文化小店242家,培育“甜城味·丽香隆”“蓉春虾小仙”等绿色生态农业品牌18个,通过在成都举办“中国·隆昌首届小龙虾美食文化旅游节”让隆昌小龙虾声名远扬。
隆昌美食小龙虾。
北高南低的地形走势,让隆昌稻渔综合种养主要集中在地势相对平缓、水源较好的中部和南部丘陵地带。如今借着内荣农高区建设的东风,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宜机宜稻渔综合种养、有观光亭台的标准高田埂稻田,顺利推进到与荣昌区安富街道普陀村、斑竹村紧邻的北部地界—隆昌市石燕桥镇三合村、大佛坎村,并延伸进普陀村。“通过多年发展和积累,隆昌相继出台《隆昌市食用小龙虾养殖技术规程》《隆昌市水稻绿色高质高效栽培技术》,稻渔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合格率100%,隆昌具有领头绿色发展稻渔的雄厚实力。两地拥有荣昌猪、内江黑猪两个优良品种资源,荣昌拥有西南大学、重庆市畜科院等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一批国省(市)级创新平台优势,可以来主导种猪保种育种体系建设和商品仔猪的繁育。”隆昌市农业农村局党委书记、局长钟辉介绍,由此双方达成这样的共识,“优势互补,联手做强稻渔生猪。”
走在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先行区石燕桥镇三合村的柏油路上,一直忙碌在一线的该镇副镇长张胜友略显疲惫,但工作的成效让他甚感欣慰,“高标准稻渔示范片我们原计划建1000亩,结果我们顺利完成了2000亩,你看,这些水稻长得多好。前面山下的智慧示范猪场,由荣昌区负责、双方共建,已完成公司工商注册、设计和场地平场,正在挂网招施工队伍。油茶种植示范片新栽种油茶300余亩,改造3000余亩,油茶景观带和科技小院正有序推进。”
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正以稻渔、生猪产业为主导,配套发展油茶、茶、柑橘等特色经济作物,着力打造国家级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区、国家生猪技术创新示范区、巴蜀美丽宜居乡村示范区和川渝合作乡村振兴示范样板。
烟雨中的先行区像一幅承载乡愁的水墨画。杨勇摄
规划先行 协同联动
顶层设计,统揽全局。中央审议通过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要求成渝地区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和一体化发展理念,健全合作机制,打造区域协作的高水平样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第四极”,就应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建好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
为了全力推进川渝两省市唯一农业农村类合作功能平台——内荣农高区建设,荣昌区人民政府、隆昌市人民政府坚持规划先行,邀请四川省农业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农业研究所,围绕产业专项、园区重点项目建设、新型村庄建设、支撑体系建设等,高标准编制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总体规划,构建“先行区+拓展区”的空间发展格局。
智慧稻渔基地、“双昌”智慧示范猪场、工厂化育秧中心、畜禽粪污种养循环基地等四个重点项目的规划,不仅汇聚了隆昌荣昌双方的优势,也筑牢了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现代高效特色的本底,并明确了优质项目产业发展目标:合作共建40万亩稻渔综合种养绿色发展产业带、20平方公里国家畜牧科技城。
获批成立的内荣农高区内江党工委、管委会,为园区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组织保障。为了压实责任聚力推进,坚持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每月调度、县级分管领导每周调度,高位统筹园区建设。落实“清单制+责任制”管理,建立县镇村三级园区工作专班,挂图作战,确保项目推进有序。
隆昌荣昌两地建立党政主要领导互访机制,已召开常务副市(区)长联席会议10余次,围绕特色产业发展、重大项目推进、功能平台搭建等进行会商,实现园区名称、主导产业、规划设计、建设标准、政策标准、技术服务等“六个统一”。“六个统一”带来的便利,石燕桥镇乡村振兴办主任杨建感受深刻,“公路、步道直接就修来连通了,共建项目都是按当初规划和协议进行推进,总体比较顺利。”
三合村同普陀村通过支部共建,在产业发展、平安乡村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森林防火、秸秆禁烧等方面及时沟通,做好工作协调。让三合村党委书记兼村主任巫孝利欣慰的是,“普陀村也非常重视。这次大家一起新发展稻渔综合种养,我们是通过村集体来推进,他们是通过业主,他们的做法也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为了让两地群众享受更多优质便利的公共服务,川渝研究出台10余项共享服务政策体系,建立跨省异地就医直接联网结算合作机制,隆昌市13家医疗机构开通跨省市异地联网住院结算,推进教育互动、人才协同,开通省级公交,围绕居住、婚姻、生育、就业、子女入学等推出“川渝通办”。
隆昌市委书记林双全(左四)带队调研推进内荣农高区建设。
农旅融合 盘活资源
烟雨中的内荣农高区“双昌”产业合作示范园先行区,像一幅承载乡愁的水墨画,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商机。“现在路宽路平,庭院道路整洁,鲜花盛开,民居风貌改造后也有了特色,稻田、池塘错落有致,还配套建了观光亭台栈道、彩色游步道,我们都好喜欢哦!估计以后这里会越来越美,会有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体验、观光、休闲。”村容村貌的改变让三合村2组的刘和荣兴奋不已,她已经在筹划,准备开个带小卖部和棋牌室的茶馆。
刘和荣的邻居是一个在外办坝坝宴的下乡厨师,家里房子也很宽,“他已经在准备开农家乐了。”同组的黄树成看到现在路宽出行方便,来村上找干部商量想承包两块地发展大棚蔬菜,“现在到处漂漂亮亮的,都想搞好点。春节青椒要卖10元一斤,这两年种菜效益还不错。”
这些村民的想法其实非常切合实际,正在建设的成渝文旅融合发展先行区,正依托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古宇湖、古牌坊、云顶古寨的“三古旅游”名片,主动融入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同时隆昌与荣昌抱团开发土陶工艺品、夏布等特色旅游产品,都将很好地带动这里的旅游。
池塘边、村庄旁为发展农家乐改造的楼房,已装修一新,庭前三角梅花开正艳,卫生间、空调等配套和设施完善。张胜友介绍,这些将引进业主进行经营。“这里也是我们携手安富街道共同打造的美丽巴蜀宜居乡村,未来的农文旅研学一体化基地。为了建设运营好,我们引进国有平台公司—隆昌市隆润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隆润实业),采用‘公司+村集体投、建、管、营一体化模式’,不仅打破政策投向瓶颈解决建设资金问题,而且这家公司下面还有三家文旅公司,可以帮忙对接资源,做好运营。”石燕桥镇党委书记方从炜介绍。
2021年,园区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万元,较隆昌平均水平高30%,这得益于三合村为了农民增收和村集体经济壮大,探索出的“五金五收益”模式。“五金”就是让农民通过土地流转、房屋出租,有租金收入;分包管护园区基地有酬金收入;基地务工有薪金收入;龙头企业、农家乐等保底收购农产品,有售金收入;村民作为集体经济的一份子,每年可以获得集体分发的股金收入。“五收益”就是村集体将土地整理后溢价流转,每年每亩获得200元收益;以村集体经济组织名义将200万元财政投入入股智慧示范猪场,每年获得3万元固定收益;村集体300万元资金入股与隆润实业合作,每年村集体获保底9万元固定收益和超额利润的49%股权分红;通过劳务推荐实现中介收益;通过协助经营实现分红收益。“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很快大家就可以来这里体验,并见证先行区日新月异的发展。(图片除署名外由受访者提供)